一.西方繪畫色彩表達的發展歷史及其特點
西方原始岩畫使用自然界的岩土在崖壁上進行塗繪,是繪畫色彩表現的開端,這與東方相似。埃及壁畫色彩則呈現出高度程式化的樣式,如:男子膚色施以褐色,女子膚色以淺褐色和淡黃色來表現,眼圈為黑色等,畫面的造型和色彩呈現極強的裝飾性和程式性。中世紀歐洲拜占庭的鑲嵌畫表現在玻璃材質上,因受到使用場所和材料的制約,繪畫色彩表現得極單純和概括。
歐洲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藝術的巔峰,這時期的繪畫色彩脫胎於壁畫,形體結構、比例嚴謹且形象生動,明暗對比強烈、逼真質感只為追求表現視覺的真實。14世紀末尼德蘭的凡·愛克兄弟發明了以油調製顏料來作畫,給藝術家的創作帶來了極大便利,此時期的繪畫色彩大多基於固有色的明度變化,而較少關注色彩作為繪畫本體語言的表現力。
17世紀牛頓在三棱鏡下分解太陽光發現白光由多種色光組成,藝術家在科學發現的引導下將色光原理運用在繪畫創作之中。19世紀法國巴比松畫派走出畫室到戶外直接寫生,畫作表現了物象受到太陽光影響下的色彩表現。這種觀念也影響了印象派畫家作畫方法,他們的繪畫色彩關注物象在微妙光影中的變化,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在繪畫中呈現出五彩斑斕面貌,色彩的冷暖、飽和度、明度、純度等成為了獨立的繪畫表現語言。如:點彩派畫家修拉的作品以細小色點排列構成,作品中色點通過人的視網膜調和後再被感知。
靜2 60cm x 90cm 2015 絹本
後印象派畫家梵高的作品常採用黃紫、紅綠等補色對比,飽含著強烈情感,表達出畫家內心狂熱而純粹的精神追求。同時期畫家馬蒂斯使用高純度色彩來描繪物像,畫面消解了物像的體積和空間,卻追求色彩冷暖、面積對比的平面化佈置,被人們稱為「野獸派」畫家。表現主義畫家蒙克的繪畫色彩呈現主觀、象徵的表達,其代表作《吶喊》充分表達了他的孤獨與絕望,他將內在情感轉化為漫畫式尖叫的面孔,面色慘黃似骷髏,血紅色與黃色動盪的線條與紫色海面相接,色彩表現具有抽象的意味。蒙德裏安和康定斯基分別為冷抽象及熱抽象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更為概括和理性,常以幾何造型和象徵性的色彩語言表達他們對世界的理解。
可見,西方現代主義繪畫色彩與客觀物象漸漸拉開距離,色彩成為藝術家表現精神世界的手段,徹底改變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色彩的從屬地位,色彩成為了獨立的繪畫語言和符號。
發現敦煌之二 50cm x 50cm 2017 紙本
二.中國繪畫色彩表達的發展歷史及其特點
中國原始社會的彩陶、岩畫的色彩表現單純而拙樸,兩漢時期的繪畫與工藝品的色彩具有裝飾風格。南朝齊梁時期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繪畫「六法」論,「六法」中的「隨類賦彩」是最早的色彩理論。「類」有兩層意味,其一為對象的「類」,即對象固有色彩的類別,也可說是技法的「類」,植物顏色的輕薄法和礦物質顏色的厚塗法;其二為不同畫家在作品中的主觀表達,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可見,中國繪畫色彩表達從一開始便是主觀的,並延續至今。
蟲系列之四 50cm x 50cm 2016 紙本
不同時期繪畫色彩表現有不同的氣象。如:唐代繪畫色彩具有渾厚和富麗之氣,而宋元有清雅高遠意境,到明清則崇尚五色令人盲的水墨渲淡。可見,中國傳統繪畫觀念不被客觀物象所囿,這與西方現代主義繪畫色彩表現相似,是主觀意象的表現客觀物象,有著更強的象徵性和主觀性。
「陰陽五行」是中華民族先民認識宇宙的世界觀,「陰陽五行」不僅指道家文化的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之間的迴圈,也由此衍生出「五色」的關係(即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黃),五行色彩觀從自然現象對應人的身體,再由此生髮出對應的情感,如木對應青色,象徵萬物生長、蓬勃之氣息;火對應紅色,對應人的心;土代表黃色,皇家以黃色為尊貴,只有皇家才能著黃色衣服,同時也象徵土地,土地對於農耕社會的中國來說意義非凡。唐代的青綠山水畫派顯然受到五行色彩觀影響,北宋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中使用石青色表現山的陽面,在水墨皴擦的基礎上罩染石綠以表現山的腹面,以水墨和赭石來表現山的陰面,以五行色彩的象徵性來歌頌大宋河山。
浮現 80cm x 80cm 2018 絹本
老子提出「五色令人盲」的美學觀點對中國傳統繪畫有深遠的影響,道家恬淡簡樸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文人的審美。宋以後,文人崇尚「水墨渲淡」的寫意畫,墨色濃淡幹濕焦的變化表現出文人超拔脫俗的意境,也從此削弱了色彩在繪畫中的地位。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將寫實油畫傳入中國,海派繪畫色彩受到西方繪畫影響,如色彩表現物像的體積光影等。
近代潘天壽先生認為繪畫以筆為骨,墨為肉,色彩為飾。徐悲鴻先生於1920年發表《中國畫改良論》,他提倡寫實色彩融入中國畫,蔣兆和先生繼承寫實一路並將其帶到另一個高峰。劉文西先生的寫實中國人物畫將傳統高染法與西方明暗關係結合,改革了中國寫實人物畫。林鳳眠先生為融合中西藝術特點做出了巨大貢獻,作品既發揮了色與墨在宣紙上薄、透、潤的特點,又兼具西畫的厚重感和構成形式感,他大膽運用黑白兩色,將色彩調入墨中,使得色彩和諧溫潤,淡墨透明乾淨,在沉穩的深色背景中襯托豔麗的亮色,大膽的創新了水墨畫。郭怡孮先生在中國畫創作中大膽吸收了西方印象派繪畫以及民間繪畫裝飾等色彩語言特點,將礦物色、水墨與傳統筆法相結合,被稱為「水墨重彩派」,畫面呈現出繽紛熱烈的富麗氣質。田黎明先生在傳統沒骨法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雷諾阿畫面中光線閃爍不定的繽紛效果,創立獨特的意象陽光派。可見,近現代的中國畫在吸收西方繪畫色彩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的特點有了長足的發展。
空空的藍系列之二 80cm x 80cm 2018 絹本
三.中西方繪畫色彩表達的融合與發展
當代中西方繪畫色彩表現呈現出融合和多元化的趨勢,藝術觀念、主張、形式、風格等方面多元共存。
恍惚 150cm x 170cm 2017 絹本
中西繪畫色彩表現各有其特點,相互借鑒與學習是我們面對多元文化的態度。在吸收西方繪畫色彩表現的同時更關注中國人文精神的表達。
其一:繼承與重生。建立獨特的色彩語言需從縱向即歷史的角度、橫向即地域文化角度尋找相關的依據與線索,同時以自我感受為原點,勇於突破固有的色彩觀念,建立起新的色彩觀念和表現方法。
漂浮 150cm x 170cm 2016 絹本
中國繪畫色彩觀的重生主要表現為中西色彩、古今色彩的重構以及不同形式不同風格間的重構。其中首先是中西色彩的重構,中西繪畫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中國文人畫自宋以後以水墨為主,留白也是造型語言,在對西方繪畫借鑒和吸收的基礎上重構再生出新作品。如:趙無極和吳冠中先生的作品既保留了中國繪畫空靈與詩意,又奏出了色彩的節奏感,表現出東方審美的磅礴氣勢。
其二,色彩觀念隨順當下。當下流行色、服裝、日常用品、影視作品等以及自然界變化的色彩都會對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一定影響。藝術家的作品也會符合當下時代的審美需求。在數字多媒體的時代,色彩的表現也呈現多媒介的變化。
通過梳理中西方繪畫色彩表現的歷史和特點,發現二者有著差異,到近代漸漸走向融合,但藝術表現的背後是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中西方繪畫色彩觀念和表現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樣貌,繼承與創新是藝術創作的必由之路。
楊淩媛系四川美術學院講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本文為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浮水印版畫語言在「兩江文化」主題繪本創作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專案編號:22SKGH280,「基於對分課堂理念的《視聽語言與分鏡設計》課程建設改革」。專案編號:203437。
楊淩媛藝術簡歷
楊淩媛(曾用名楊齡),湖南省新化縣人。
職業經驗:
2018年至今,任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教師。
2008年-2017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基礎部教師。
教育背景:
2018年,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花鳥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導師郭怡孮。
2007-2010年,中央美術學院空間資訊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導師呂中元。
Lingyuan Yang (formerly known as Ling Yang)
Born in Xinhua County, Hunan Province, China
Experience:
2018 - : Lecturer at Department of Film and Animation,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Chongqing
2008 - 2017: Lecturer at Department of Urban Design,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Education:
2018: PhD Degree of Chinese Painting a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PhD supervisor: Yishi Guo)
2007-2010: Master Degree of Information Design a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Master tutor: Zhongyuan Lu)
本文刊載於藝術香港雜誌2023年3-4月號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37912181/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