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受過嚴格學院派寫實主義訓練的畫家而言,一直面對一個嚴峻的問題:就風景這個古老的主題動機而言,一方面,既要有著風景的準確再現,又要走向一種虛境的微妙,也許前者更為接近西方的客觀化觀看方式,後者則更為與中國式的體悟詩意經驗相關,即,我們以“虛實之間”的轉化過程來考察,這就形成了現代中國繪畫最為內在的挑戰,也是最為學術性的課題,甚至也是中國繪畫可能貢獻的方向。
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繪畫的多重努力:如果僅僅是寫實的方式,就缺乏深度的詩意;如果走向表現,則過於主觀抒情化;如果走向抽象,則會喪失自然的生動性。如果回到自然的實在性,如同當代哲學轉向了新的實在論,面對自然對象的客觀性,以及自然對於概念的擺脫,自然自身並沒有強加的各種觀念,也許中國文化已有的“虛實關係”,可以讓我們重新理解“關係美學”,這是在自然的實在與詩意的虛在之間,重新建構一種新的主體與客體的新關係。
一旦我們從中國美學“虛實”的關係出發,藝術批評會根本不同,即,不再是在西方的寫實再現與抽象表現之間的對立邏輯中打轉,中國美學的虛虛實實或實實虛虛,乃是保持於“之間”的變化,讓繪畫的對象處於微妙的過渡之中,中國文化追求的微妙與精妙,其實都在這個過渡之中,並且向著兩端還原,在兩個極端之間形成微妙的張力。
這就需要雙向的還原:一方面,足夠的“實化”,但不是寫實與寫生,而是把對象化的景色,向著自然的元素性還原,比表面的景物更為實在的乃是水、氣與光的這些元素性的變化,或者就是“整體的自然景色”(整體的超越人性的自然美,如同阿多諾在《審美理論》中所言),帶有“一般化”的自然氣息,而並非某種具體局部的對象或者景觀;另一方面,則是向著觀念還原,但此觀念並非某種主觀的觀念,而是自然的詩意意境,此意境具有客觀性,但此意境又並非只是傳統那些已有的範疇(比如雄渾或者空寒),而是更為具有“一般性”,因為此自然一般性體現為“生長性”。
如此雙重的還原,才讓風景繪畫具有了當代存在的價值,此雙重的還原——自然的元素性與自然的生長性,才是風景敘事轉換的奧秘。
我們看到中央美院馮傑老師的繪畫,最近十年來,就一直在自覺嚴肅地進行這個方面的探索,並且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與美學觀念。
虛境-雲山 120cm x 90cm 布面丙烯綜合材料 2020
虛實變化,或者說虛實之間,有著幾種不同的情形:或者以實為主,帶有某種虛化,比如裏希特式的朦朧風景,類似於虛焦的照片;或者從混沌出發,帶有某種氤氳化生的形態,甚至接近於抽象。這是兩種極端的情形。或者:越是看似實際,卻越是看起來虛化,如此的張力才是繪畫的魅力。或者:越是進入細節的描繪,比如對於水紋起伏的精微變化,還越是觸發一種原初倫理的態度,比如被馮傑特別關注的一般性的生命觀念——中國文化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當然,進入現代性,這種倫理態度有待於被轉化,就是一種新的平淡,一種激越與緊張中的內在安寧與自我克制,當我們看到馮傑的繪畫,雙重的還原以及具有觀念性的虛境繪畫,就具有如此的審美品質。
馮傑的《仁山智水》系列,就自覺賦予了自己的繪畫以某種主題或者動機(motif),這個來自於繪畫自身的主題化,是繪畫確立自身的自律性與經典化的自覺。馮傑早期的《仁山智水》系列(2007-2011年之間),還具有寫實的特點,從照片式的留影到遊玩時的景觀,景觀在構圖上已經別具匠心,試圖在人的短暫視覺觀看與自然自身的遼闊之間,打開距離,讓我們感受到人性視覺的有限性,在繪畫上就是人的形體變小,自然的風景則被放大,由此自然自身的深度,其黝黑的局部與天空的廣闊,逐漸開始代替人性的各種觀看視角,自然自身的肌理與博大開始顯現出來,人類主體讓位於自然主題,讓自然作為主體與主題,這是馮傑隨後更為自覺地態度,也確立了隨後虛境繪畫的深度。
虛境-水2 150cm x 90cm 布面丙烯綜合材料 2013
讓自然顯現自身,並且具有深度,這是現代性繪畫自從塞尚以來最為基本的追求,而賦予風景以某種主題動機,則是把繪畫作為一種生存方式與處世態度,乃至於某種哲學的世界觀,視覺的深度與概念的反思,必須以個體自己的方式結合起來。馮傑老師自己“仁山智水”的古代文化理念,就不僅僅是一種繪畫語言,也是一種觀念的繪畫,這是讓人性在動靜之間形成自我感知的平衡,這個意義上的繪畫是一種生命的修養,一種性情的默化,而不僅僅是繪畫藝術,乃是更高人性的塑造。我們就感受到了馮傑作為畫家的低調與韌性,他默默堅持十幾年,很少參加藝術展覽,一直在琢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修養境界。
馮傑的虛境繪畫首先是圍繞“水景”展開,把浩渺的大海集中在眼前的一片水域上,無論是水紋細膩的起伏節奏變化,還是色彩單色處理中的微妙變化,都要求凝視目光的聚精會神,這並非通常意義上的觀看,而是一種“凝神”的觀照方式,不是照片式的,不是傳統繪畫聚焦式的,也不是寫實,而是一種凝神觀照所要求的視域,繪畫平面的視域並非自然景色的完整,而是把我們的目光聚集在一片水域上,這是讓繪畫回到水紋與色調最為基本的元語言,加以筆觸的緩慢展開,在局部中卻讓我們的感知獲得了無限的生長感,尤其是一種通明感,一種心靈的清澈感。
微光-3 100cm x 70cm 布面丙烯綜合材料 2019
這是“虛境”(inframince-scape)繪畫的內在張力:一方面,水域的波瀾處於不止息的顫動,翻動與波折之中,儘管細微,但卻非常細緻且多變,每一處都顯現出光色的輕微反射變化,讓畫面看似平淡,卻隱含內在激烈的變化;但另一方面,整個畫面因為單色調的控制,又如此沉穩緩慢,讓細微的光波顫動處於不可見力量的引導之中,有著波瀾不驚的從容。這就是在動與靜之間,帶來了感知的細微張力,如此一來,眼前的風景就轉化為“心景”(mindscape)了!
新的虛境繪畫,當然會讓我們想到中國古典繪畫的圖像,比如馬遠的水圖,因此,在當前的風景中隱約重疊古代的圖像,拉開與寫實的距離,這是一種含蓄的策略,這在中國當代繪畫中已經成為一種暗流,比如在尚揚的《董其昌計畫》系列上的破壞方式,以及與之不同的在曹吉岡作品上以坦培拉虛薄簡化方式的含蓄疊印,馮傑的繪畫並非二者,而是第三種態度,並不刻意表面寫實的明確對象,也不回復到傳統的圖像志記憶,而是保持隱秘的相關,僅僅是暗示。
虛境繪畫對於畫面空間的分割,除了局部的處理,還有大視野的平遠構圖,馮傑把傳統的三遠法加以個體化的轉化,在空曠的海景中,三分之一的海平面給人一種平穩感,整個世界似乎都由此被安頓下來。或者,是滿幅的畫面被一種煙雲的氣氛所充滿,這是畫家充分利用了傳統山水畫中氤氳化生與滿紙煙雲的生動性,整個畫面被一層朦朧的面紗所籠罩,把朦朧的詩意與內在的生機,以油畫語言豐富的色彩變化表現出來,這是照片所不可能具備的自然化呼吸的詩意。或者,在充盈的煙雲變化中,也有著某種內在的切分,在畫面上形成天空與海水的分界,雲煙與山石的重疊,在灰黑與虛白之間,讓畫面充滿了一種高貴的簡潔,一種神秘的幽秘,把我們這個時代紛亂的心緒,帶往一種深遠的詩意氣氛。
在如此飽滿的繪畫中,自然元素性的充滿,乃是對於“氣氛”(atmosphere)繪畫的當代表現,面對技術時代的數碼化,如此彌漫又充滿的繪畫,裏面充滿氣氛的微妙變化,不斷改變節奏,尤其還是滿幅的充滿,如同一口深潭(馮傑就自覺地畫出了《潭》的幾幅作品),把我們的目光吸納進入,在充盈我們目光的同時,也源源不斷地滋養我們。這不是觀看,這是沉浸,但這不是虛擬技術的沉浸,這是生命感知力的飽滿,如此飽滿在場的色調,形成繪畫的深度感知,這是塞尚以來對於繪畫深度的追求,只是在馮傑這裏,此深度體現為一種單色幽密的充滿,其中有有著微妙的變化與細微的震盪。
虛境-20 60cm x140cm 布面丙烯綜合材料 2021
尤其是馮傑虛境畫面上那藍色的在場,這是世界的永恆蔚藍!虛境的繪畫就成為一種藍色的學校,一種恬靜又甜美的蔚藍,一種世界的詩學。
此藍色學校,乃是貢獻出一種虛境的當代詩學,在馮傑的繪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這個時代極為需要的繪畫美學,一種黙化的美學修養,即,一種在運動與虛靜之間來回運作,在自然的生長性與凝德的觀照性之間,把繪畫帶往一種新的主題化,一種繪畫自身的自足性,一種深度感知的修養美學。
虛境-6 80cm x 60cm 布面丙烯綜合材料 2018
此深度修養的美學體現在畫面的質感上,就是玉質感,一種冷感的玉質觸感,但又似乎隱含微妙的內在震盪,如同上古玉器吸納時間後形成的雲絮紋理,在平靜與振盪之間形成的張力,微光在其間呼吸,霧色在其中漂浮,靜謐在其間醞釀,這並非僅僅是一種視覺,乃是對於我們生命心覺的塑造。如此充滿迷人呼吸的氣氛虛境,讓繪畫生成為一道唯美的“面紗”,此面紗中的對象,讓現代性久違的“靈暈”,得以重新返回。
馮傑個人簡介
馮傑,先後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獲學士學位,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教授,繪畫教研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壁畫學會會員。
主要展覽
2006 → 2006今日中國美術大展 (北京)
2007 → 《記憶碎片》《仁山智水》個展 (韓國首爾)
2007 → 《記憶碎片》《仁山智水》個展 (美國紐約)
2007 → 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 (北京)
2008 → 黑橋藝術區年輕藝術家新作展 (北京)
2008 → 中國當代油畫大展及學術研討會 (韓國首爾)
2009 → 成都雙年展 (成都)
2011 → 守望者—語言轉換與意義生產 (廣州)
2012 → 中央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 (北京)
2014 → 《風景關鍵字》 (廣州)
2014 → 第十二屆全國美展 (北京)
2014 → 第三屆全國壁畫大展 (北京)
2018 → 第六屆全國青年美展 (北京)
2019 → “面紗”中國虛色繪畫展 (北京索卡藝術中心)
FENG Jie
The Affiliated High School of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 Bachelor of Mural Department of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 Master of Mural Department of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 Professor and the Dean of Teaching-Research Section of the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CAFA / A Member of China Artist Association / A Member of China Mural Association
Main Exhibition :
2006, “Today Chinese Art Exhibition”in 2006 (Beijing)
2007, “Pieces in Memory” and “Humanistic Mountain and River” Solo Show (Soul, Korea)
2007, “Pieces in Memory” and “Humanistic Mountain and River” Solo Show (New York, USA)
2007, China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Exhibition in 2007 (Beijing)
2008, Exhibition of New Works of Young Artists in The Black Bridge Art District (Beijing)
2008, China Contemporary Oil Painting Exhibition and Symposium (Soul, Korea)
2009, Chengdu Biennale (Chengdu)
2011, Watcher-Language Transformation and Meaning (Guangzhou)
2012, Teachers’ Works Exhibition of CAFA(Beijing)
2014, “Keywords of Landscape”(Guangzhou)
2014, the 12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Beijing)
2014, the 3th National Mural Exhibition (Beijing)
2018, The Sixth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Youth Fine Art Exhibition (Beijing )
2019, The Veil-China Infra-Color Painting Exhibition -(SOKA ART BEIJING)
本文刊載於藝術香港雜誌2023年3-4月號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37912181/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