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收藏市場上,能夠接觸到的古磚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發現的漢代古磚大都用在墓室,刻有畫像及銘文,銘文多為紀年和吉語。磚塊上的各種字體卻是一部古代書法的「演進史」,同時字畫也真實還原了古代民間的一些社會風俗、宗教信仰,是寶貴的實物資料。它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早在唐、宋時期文人墨客就有用古磚做硯的愛好。到了明清時期,古磚磨硯已經是非常流行的做法。同期,磚拓也相繼產生。
唐代《王居士磚塔銘》
民間書法代表:漢磚
漢磚及其文字是近代發現的一大書法資料,大量存在於陝西、河南、四川、江蘇等地。這些磚文所包括的書體,也十分全面,有大篆、小篆、蟲書、八分、隸書、章草、今草、行書、楷書等,同時每一種書體有規範化與草率化兩種傾向。它反映了漢代下層社會的資訊和民間書法的真實狀態,與漢代碑刻、簡牘、璽印、銅銘、瓦當、陶器等同時期不同載體上面的文字一起構成了整個漢代書法史,是研究漢字形體演變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漢銅錢幾何圖案磚,用作茶具
漢磚是宮殿、廟宇祠堂的建築所用,還有很多是墓室用磚,有圖、字、紋等標記,為畫像磚。磚上繪有車騎儀仗、闕樓橋樑、人物故事、舞樂百戲、祥瑞異獸、神話典故、奇葩異卉等,內容珍奇,匠心獨運,畫技古樸,包括上層社會的求仙、祭祀、宴樂、狩獵、出遊、建築,以及辟鬼、禳災、庖廚的活動,到下層普通百姓採桑、紡織、耕種、收穫、百戲的勞動生活場景等,堪稱生動的大百科全書。
西晉時太康、元康年號銘文磚數量大製作精。圖為一枚元康年製的磚文
文人墨客至愛古磚硯
而從宋代金石學發端開始,古磚就受到學者們的重視。歐陽修和趙明誠都對漢代古磚有所研究,南宋洪適作《隸續》,當中著錄了東漢建初、永初的磚文。而清朝道光年間,阮元被任命為兩江總督,在揚州修官邸時發現了八塊古磚,隨即將自己的書房改名為「八磚吟館」,並將磚文拓下來寄給好友,集詩題跋。
「富貴昌,宜宮堂;意氣陽,宜弟兄;長相思,毋相忘;爵祿尊,壽萬年」二十四字漢磚拓印
「那時候,人們還將殘破的漢代或晉代古磚改成磚硯,成為奢侈的文房用品。現在,這些清末民初上海名家曾經用過的古磚硯,上拍動輒過百萬元。普通的硯台重在材質、工藝,而古磚硯既附著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又很好用。因為古磚古瓦的製作工藝很高,需要嚴格的煉泥過程,像紫禁城專用的金磚,要歷經3年才能做成,本身就很適合做硯台。當然,古磚硯不是清末民初才出現的,從唐宋開始,古磚硯就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只不過現在找不到存世品了,只有相關記載而已。今天能看到的最早古磚硯,是清代改製的。時下這種風氣也在慢慢復活,開始有人拿古磚改為硯台,但因為清末民初的古磚硯基本都是名家使用過,自然更具有收藏價值。」收藏了一萬多塊、兩三千種古磚的黎旭介紹道。
漢磚《子孫益昌長樂未央》
(来源:藝術香港網)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