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二十週年,澳門特區文化館舉辦「斯國斯民──俄羅斯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精品展」。位於莫斯科的俄羅斯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The State Tretyakov Gallery),是目前收藏最多俄羅斯繪畫作品的機構。本次共展出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由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的珍藏合共70件油畫和雕塑作品。
《莫斯科紅場》由阿列克謝耶夫所繪,他是俄羅斯最早開創城市風景畫的大師之一
俄羅斯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由著名藝術品收藏家及商人帕維爾.米哈伊洛維奇.特列季亞科夫於1856年創辦。1892年特列季亞科夫將所有藏品捐獻給國家,當中包括十九世紀「巡迴展覽畫派」著名藝術家的傑作。
展覽分別以三個時期來展現俄羅斯的主要藝術風格和趨勢,從而了解俄羅斯的主要藝術風格及箇中演變。包括: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藝術,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上半葉興起各畫派如巡迴畫派藝術、印象派、現代派、先鋒派,二十世紀中葉蘇聯時代帶有社會主義及現實主義的藝術潮流。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肖像畫》 布面油畫 1893年 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維奇.庫茲涅佐夫
展覽由莫斯科和聖彼德堡的景觀揭開序幕,同時展出民俗文化、大自然景觀、不同階層的人物肖像、靜物等。這些作品透過不同角度,反映俄羅斯美術的獨特面貌,以及上述時期俄羅斯民族的綜合形象、生活習慣和特色。所有作品皆出自著名畫家和雕塑家,如克拉姆斯柯依、列賓、希施金、馬科夫斯基等。而是次展覽更展出畫廊創始人特列季亞科夫以及柴可夫斯基的肖像。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幾乎是所有到訪莫斯科的遊人必到之處。本次精品展讓觀眾能夠與俄羅斯大師級藝術家原作相遇,進行近距離的交流與對話,也為觀賞者帶來新的視覺體驗。正因為此展覽是澳門藝術博物館與俄羅斯文博機構的首次合作,也是俄羅斯美術作品第一次於澳門的大規模展示,意義非凡。
《契科夫肖像》 布面油畫 1898年 約瑟夫.埃馬努伊洛維奇.布拉茲
貴族、風景與宗教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葉的俄羅斯油畫藝術深受西歐宮廷藝術影響,古典主義及新古典主義主導了繪畫的發展。
《聖像前獻蠟燭的姑娘》 布面油畫 1842年 格里戈里.卡爾波維奇.米哈伊洛夫
十八世紀世紀中葉時建立的皇家美術學院,主要繪畫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歷史和日常生活等題材,培育了不少畫家。不同類型的繪畫在該美術學院課程中發展起來,當中包括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歷史和日常生活的繪畫等,反映了俄羅斯歷史上幾個時期的思想。十九世紀上半葉被稱為俄羅斯文化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普希金和果戈里的畫像以及雕塑在展覽中展示。
《高爾基肖像》 布面油畫 1936年 伊薩克.伊茲萊列維奇.布羅茨基
費奧多爾.阿列克謝耶夫(1753-1824)描繪十八至十九世紀百年之交,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和聖彼德堡的景色,油畫《莫斯科紅場》描繪克里姆林宮城牆一隅、救世主塔樓及聖瓦西里主教堂,左邊廣場盡頭是商貿中心,而教堂前的高台是宣諭台,宣佈一些重要法令。從畫中建築到貴族與人民的服飾,可了解他們的社會階級,也可得知當時的城市面貌及生活。
《普希金像》 青銅像 1875年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奧佩庫申
格里戈里.卡爾波維奇.米哈伊洛夫(1814-1867)的《聖像前放蠟燭的姑娘》以教堂為題,如以聖像壁為背景,牆壁上掛有受人尊敬的喀山神母的聖像,當中以珠子、寶石和緞帶為裝飾。作品由鮮艷的紅、白、藍、綠和金色構成,對比鮮明。明亮的顏色突出了衣物上蠟燭的火焰所反射的暖光。此幅作品中活潑、流暢及細膩的筆觸和用色,正是沙龍學院派藝術的特點。
馬科夫斯基的經典作品《在伏爾加河畔(流浪者)》
這個時期的俄羅斯社會知名人士或一般大眾的代表(貴族、商販、工匠、村民們)的肖像畫和題材油畫中,刻畫了日常生活場面、宗教儀式、不同階級服飾的特點。作者包括傑出的肖像畫家卡爾.布留洛夫、歷史繪畫院士伊萬.圖佩列夫,以及風景畫繪畫大師的瓦西里.特羅賓、在藝術科學院畢業和任職的格里戈里.米哈伊洛夫和季莫費.米亞赫科夫。
民族繪畫興起
十九世紀下半業至二十世紀初隨著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民主運動日益高漲,美術界亦隨著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變化。在藝術發展上,也有類似這樣的脈絡演進,藝術學校入學的種種限制,讓一般平民難以登入藝術殿堂。此外,畫作亦漸漸傾向現實主義,同時出現了巡迴展覽畫派。14位聖彼得堡美術學院的年輕畢業生公開與學院決裂,他們強調作品的思想性、社會性和主題性,認為畫作應反映現實生活及揭露社會問題,相信藝術具備改善社會的能力。他們描繪了人民生活的場景、家鄉的自然風光以及同時代科學文藝創作代表的形象。由畫家尼古拉戈(1831-1894)所繪《戰爭與和平》作家托爾斯泰的肖像。1884年,托爾斯泰同意尼古拉.戈在自己的家裡(即當今托爾斯泰故居博物館)為其作畫。此外,還有被同時代的人認為是最具才華的畫家之一的弗拉基米爾.葉戈羅維奇.馬科夫斯基(1846-1920)的經典作品《在伏爾加河畔(流浪者)》。伏爾加河在俄羅斯國民經濟、農業和城市建設中有著巨大意義,在俄羅斯文學中常稱其為「母親河」。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及縴夫、裝卸工、流浪漢等鮮明的人物形象給馬科夫斯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陽光下的松樹》 布面油畫 1886年 伊萬.伊萬諾維奇.希施金
俄羅斯遼闊的田野和茂密的森林是米哈伊爾.克洛特、阿列克謝.薩夫拉索夫、伊萬.希施金在作品中經常繪畫的美景。康斯坦丁和弗拉基米爾.馬科夫斯基兄弟、瓦西里.蘇里科夫、尼古拉.卡薩特金、費奧多爾.瑟奇科夫這些藝術家刻畫了百姓中鮮明的人物形象。另外,展覽還展出的俄羅斯科學和文化傑出人士的肖像作品,其中包括俄羅斯巨匠: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作曲家彼得.柴可夫斯基、詩人阿法納西.菲特,以及歷史學家伊萬.札別林等。
香港油畫研究會一行在澳門藝博館參觀展覽
香港油畫研究會一行在澳門藝博館參觀展覽
蘇聯時期的新主題
1917年的革命事件成為了開創二十世紀俄羅斯藝術歷史的分界線。繪畫中出現了體現蘇維埃社會主義建設熱潮的新主題和人物。二十世紀二十至六十年代的繪畫作品中反映了當時對獨立藝術思維和創造性探索的渴望。繪畫大師「嚴酷」風格的作品中,期望展現出鮮明的人物性格和命運,緊握時代的脈搏。這些作品與現實主義一成不變的藝術形式相對立。抒情的手法和明亮的色彩是尤里.皮緬諾夫和弗拉基米爾.斯托扎羅夫的作品中特有的藝術形式。而維克托.波普科夫的作品表現出內心深處與故土緊密相連的情懷。
此外,國際友誼是俄羅斯藝術家最重視的主題之一。安德列.梅利尼科夫和瓦西里.葉法諾夫以第六屆國際青年與大學生節為主題的作品成為了青春、和平和堅信未來的象徵。展覽內還包含了一個展示了宏偉的時代事件的獨特作品,那就是第一個登上太空的地球人——俄羅斯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的繪畫作品。
(來源:藝術香港網)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