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方曉旋
本文刊載於《藝術香港》2022年7-8月號
一千多年前,處於大航海時代的北宋,每天有不計其數的貿易船隻,從東南沿海的港口出發,滿載貨物,駛向東南亞各國。絡繹不絕的往來船隻,造就了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與興盛。
在千萬艘飄洋過海的船隻中,唯獨有一艘,沒能如期抵達目的地。在一場海難中,船隻連同整船的貨物沉入海底,長達千年,它們寂寥地停靠在鰐魚島海域的深處,這片海域的繁華熱鬧似乎不再與它們有關。
誰曾想,千年以後,這艘沉船的文物得以浮出水面重見天日,歷經輾轉來到香港,漸漸走入公眾的視野。它們跨越時空,也承載著時空的記憶與痕跡。千年前,它們未能如願抵達目的地;千年後,它們肩負重現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繁華景象的願景,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傳承延續它們的使命……
鱷魚島沉船:第一艘北宋沉船文物出水
這艘沉船文物被愛國華僑張嘉謙帶回香港之前,它們被收藏在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近三十年。1989年,在林加群島的鱷魚島海岸附近,一艘來自中國古代沉船被發現,被稱為「鱷魚島沉船」,從沉船中打撈的貨物被帶到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據印尼方面的研究表示,這批沉船文物主要為陶瓷,數量超過32,000件,另有小部分金屬器、岩屑、木製品、貝殼製品、玻璃器皿。印度尼西亞陶瓷協會經研究,認為這批文物屬於中國南宋時期的產品。
沉船出水文物現被安置於香港一棟工業大廈內
十幾年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張嘉謙,在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第一次看到這批來自中國古代的文物,內心非常激動。此後,「把它們帶回家」的信念便一直支撐著張嘉謙。尤其是國家近年一直大力推動「一帶一路」,他相信這批文物對於落實「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他不斷奔走交涉,想盡辦法,終於在2017年實現這一心願,如願把這批文物帶回香港。
文物被帶回香港前夕 張家謙在印尼清點文物
后来經過国内考古專家的鑑定,這批文物是史上發現的第一艘出水大量北宋沉船文物,推翻了印度尼西亞陶瓷協會此前的研究結論。張嘉謙很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堅持與努力是對的,這批文物屬於中國,也只有中國才最了解它們,最能發現與展現它們的價值。
漫長浩大的工程——文物整理、保護與研究
張嘉謙帶回的這批文物被安置在一棟工業大廈,過去的幾年,它們的存在並不為太多人所知。文物的整理、保護與研究工作的開展主要由兩位工作人員負責。由於文物的含鹽度高,開箱之後,需要先用清水浸泡七天,進行脫鹽清洗,待風乾之後,再進行攝影、分類、編號等工作。15,000多件的文物所需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儘管五年過去了,至今仍有小部分文物處於封箱狀態。
仍有部分未開箱的文物
當被問及「數年來日復一日的整理工作是否會感到枯燥」時,研究員Clara笑著回答道,「它們在海底等待千年,五年的整理工作算不上什麼」。隨後她又認真補充說:「這批文物非常珍貴,且很多文物的研究都處於空白狀態,可參考的研究資料很少,在整理分類的時候,如果參與的人多反而容易造成混亂,這是我們希望避免的,因此寧可多花些時間,走得慢一點,把這個工作做好。在整理的過程中,它們也常常給予我們新的驚喜,也就不覺得枯燥。」
高底足圓邊陶瓷碗碎片
因為在海底沉寂了太久,有的瓷器表面覆滿了珊瑚礁,這是海洋在它們身上留下的印記,也彷彿在向人们敘說它們在海底所經歷的故事。珊瑚礁與瓷器已經融合成一個新的存在,在整理的過程,負責人也決定保留現狀,不執著於一定要恢復它們的原貌。
瓷器與珊瑚礁融為一體
被深海淤泥裹藏的瓷器
開箱整理文物的同時,研究工作也一直同步在進行。張嘉謙多次邀請文物考古專家來港考察交流。原深圳市文物考古鑑定所所長在考察後,作出評價:「鱷魚島沉船是南中國海及周邊海域發現的唯一一所北宋晚期的沉船;沉船出水的瓷器數量多、保存狀況良好,對研究古代陶瓷具有重要意義……」也有來自景德鎮的專家驚嘆,很多瓷器他也只在書上見過,實物還是第一次見到。
開箱文物涵蓋5省13縣(窯口)
15,000件文物當中,九成以上是陶瓷。其中瓷器以青白瓷居多,青瓷次之,也有部分醬褐釉瓷器。船上發現的陶器按質地可分為粗細兩種。粗陶器主要是作為船員生活用具的陶鍋、陶爐灶、陶鍋蓋等;細陶器则主要是反映東南亞陶瓷特徵的軍持,經研究被認為是阿拉伯人隨身攜帶的宗教用品,由此可窺探,船上的隨行人員除了中國人,也有部分阿拉伯人。印證了宋朝時期,大量的阿拉伯人來華定居,參與貿易的歷史記載。
阿拉伯人隨身攜帶的宗教用品——軍持
深灰色陶爐與平坦細長的支撐底座
在已開箱的陶器中,已經查明的至少有來自中國五個省份的十三個窯口,包括江西省景德鎮的饒州窯、湖田窯;廣東省的筆架山潮州窯、廣州西村窯、佛山奇石窯;福建省的漳平永福窯、漳浦羅宛井窯、德化窯、晉江磁灶窯、松溪回場窯;浙江省的龍泉窯、越窯;廣西省的中和窯等,當中不少已經絕跡。可見這批文物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但同時也意味著,研究的道路漫且長。
來自廣東西村窯的瓷盤,
盤內裝飾著旋轉的菊花及葉子圖案
器底押印「陳家合子記」款識的八角形狀粉盒
宋代景德鎮出品的瓜棱形粉盒,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代景德鎮「段家合子記」青白瓷菊瓣盒相當接近
圓形陶瓷罐,瓜形截口,罐頸狹窄,邊緣外翻
除陶瓷外,出水的文物也包括了較多金屬製品,包括成分不詳的金屬板、金屬條、以及可辨識為「開元通寶」的銅錢。這些都對研究北宋時期的貿易與經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被海水腐蝕嚴重的金屬塊
刻有「官」、「正」等字的長方形金屬板
潮州筆架山窯見證北宋海上貿易史
潮州筆架山窯始於唐,盛於宋。北宋時期,由於遼、金的入侵與騷擾,北方的窯口生產停滯不前,相對穩定的南方吸引了北方的大量窯工,北人南下帶來了先進的陶瓷技藝。
隨著製瓷技藝的提高與航海技術的快速發展,北宋時期的海上貿易日益興盛。不少典籍證明潮汕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既往考古研究表明,北宋筆架山窯產出的陶器數量以萬計,類型以日用瓷為主,並且在北宋時期,大量出口外銷至東南亞各國。在馬來西亞、汶萊、巴基斯坦等地,都出土過宋代筆架山窯生產的瓷器。鱷魚島沉船文物中出水的筆架山窯陶瓷,正好補上了「海上絲綢之路」鏈接潮州與東南亞各國中的重要一環。
青白釉四系瓜稜罐
筆架山窯瓷器採用瓷土制胚,瓷胎純淨細密,胎色分白色、灰白色、灰色、灰黃色和紅黃色五種
冀早日重現「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景象
中國的陶瓷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在宋代,無論是製瓷的技藝或審美,都發展到了空前繁榮與極致的頂峰。現今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佈於170個縣,其中北宋窯址就占了130個。遺憾的是北宋的陶瓷業雖然繁榮發達,現存於世的數量卻極少,也因此宋瓷的價值不可估量。
對於張嘉謙而言,他收藏這艘北宋沉船文物的初衷,並非追求這些文物作為古董的價值,而是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呈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現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景象的文化研究價值。因此,他將這批文物帶回香港之後,不僅從未考慮過將它們拆散流傳,更一直堅持不懈地繼續尋找流失在外的文物。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本刊記者撰稿時,收到了來自Clara的喜訊,一批船上的藏品包括部份以玻璃製品為主的文物近期剛從新加坡收回。
文物的收回工作在繼續,整理與研究的工作也在不斷推進,相信在未來,這一批文物會繼續帶給我們驚喜,也期望它能儘快呈現在眾人眼前,為薈萃東西文化的香港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37912181/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