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
資深的博物館專家、歷史學家與藝術行政人員,投身博物館策劃及管理工作逾三十年。1988年加入香港公共博物館工作,出任助理館長一職。及後在多間博物館任職,包括擔任於2000年啟用的香港海防博物館首任館長,至2002年晉升至總館長職級。加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前,曾出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吳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並獲悉尼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文憑。他的研究及出版聚焦香港歷史與文化遺產管理。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外形和特色©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香港故宮)是源自於五年前的一個莊嚴承諾——由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為香港爭取立項,親自領導「核心小組」進行籌備。2017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親自見證簽署《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順利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香港故宮作為故宮博物院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合作項目,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大力支持。
2017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親自見證簽署《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 新華社
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出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開幕儀式,率先觀賞開幕展內的珍貴藏品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七月中旬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參觀,故宮館館長吳志華在旁詳細講解。(李家超社交專頁)
不平凡的奮鬥
香港故宮正式對外開放前夕,與吳志華館長的交流當中能夠感受到他的那一種興奮雀躍且激動的心情。香港故宮是文化初創項目,吳館長是「核心小組」的成員之一,從立項選址到落成啟用的全過程都參與其中。可以在不超支不超時的情況下順利開館如期面向公眾,這一切源於奮鬥,來之不易。回顧這些年來不平凡的籌辦歷程,他表示,香港故宮雖然是在五年前開始立項,但正式組建團隊是從三年前開始。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的工作,人力資源顯然非常緊張。然而,籌備過程的工作是一環扣一環的,如當中某部分脫期隨即必定影響未來多個環節。新冠疫情爆發所帶來的挑戰十分巨大,從人力資源、物資供應、物流運輸等方面均受到影響。在今年初春,香港爆發第五波新冠疫情,同時京津冀疫情環境也十分嚴峻,各地政府防控措施一度收緊。由原計劃5月份起分批抵港的故宮文物,受疫情、包裝、運輸問題延誤至6月11日才陸續抵港。
由於每一件文物展品從故宮博物院借出須符合既定流程及指引,如用作存放及運送用途的箱盒須單獨以特別物料由指定生產商制造。每一批文物在運送來港時,也必須有隨展人員陪同。雖受疫情影響,展品抵港後拆箱,檢驗、安裝、固定、展示等工作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驚人的效率與速度體現了只要心中有信仰,定能克服所有挑戰與困難。
故宮博物院借展的900多件珍貴文物陸續運抵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研究與文保人員同故宮博物院(故宮)佈展組專家們一道,為剛到的故宮借展文物進行點交和狀況檢查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不一樣的聯動
不少聲音把香港故宮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出比較,對此吳館長認為,一個具規模的博物館不單只是文物展示,而是需要與周邊環境、空間、相關服務等高度融合互相呼應。故宮博物院是透過紫禁城的皇城建築特色讓觀眾來感受歷史環境,以不同的場景掀起文物背後所蘊藏的神秘面紗。兩館之間的合作是承先啟後,發揮雙方的優勢共同讓古老文明煥發新活力,促進故宮文化走向國際。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摩天大樓林立的繁華鬧市中,座落於三面環海的西九文化區,座擁維港美景得天獨厚,是香港最新亮麗的名信片。展覽在緊湊的空間將不同的故宮文化作為主題,加入各種元素來呈現內容。生活化的表達配合現代建築設計能與宮廷工藝產生對話,為觀眾展示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和空間體驗。
博物館廣場及正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在發展策略上,也放眼世界積極推動與國際博物館合作。吳館長希望邀請世界不同文明來港展出,促進世界文明溝通對話。目前,香港故宮已經與海內外多間大型博物館建立了合作聯繫。首場展覽有來自法國盧浮宮的文物,可以讓觀眾看到同時期同題材中西方文化是如何演繹發展。未來策展內容上,計劃借展三星堆文物或圓明園文物等。以嶄新的策展手法,從國際角度出發,結合環球視野,體現不一樣的聯動優勢與空間。
聖佐治屠龍圖圓形畫拜占庭帝國巴列奥略王朝,約 1300–1350 年馬賽克羅浮宮博物館 OA3110 © 1987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Daniel Arnaudet
不間斷的傳承
為弦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館內地下低層設有「故宮學堂」作為教育中心,佔地1600平方米,有可容納400位觀眾的演講廳及三間活動室,以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包括電影放映、公眾講座、表演節目、藝術工作坊等,首年預計將接待約15-20萬名學生參觀。展覽雖然是最主要的渠道向觀眾傳達歷史文化,可以透過展品講故事,但如何使文物「活起來」走進社區、走進校園是吳館長常常思考探索的。以往關於傳統文化的活動或歷史課程感觀上較為沉悶,為推動教育領域的融合與創新,香港故宮開發教與學資源,與不同的教育團體合作,以實物教學、宮廷文化工作坊、創新科技體驗、義工及導賞員培訓,讓前線教育工作者用新穎的教學方法與學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和中華文化的興趣。隨著文博熱潮掀起,沉澱千年的豐厚底蘊,被時代賦予了無限活力。故宮學堂將開展文物修復課程推動藝術材料及工藝研究,為國家培養行業人才。「保存」及「修復」兩部分作為教學重點,提供文物研習機會,零距離讓學生欣賞珍貴文物,體悟及傳承文物典藏與保護的使命。
吳志華博士於其辦公室接受本刊主編葉蕙雅女士專訪
文化通達的橋樑
為了加深香港更多市民對中國文化認識,尋找文化根源,提高國民身分認同,香港故宫特設定逢星期三免費入場為期一年,盡可能讓人人有機會參與其中。為確保有需要的人士能取得門票,不少團體、企業與香港故宮聯繫進行門票贊助,將善心門票透過社區組織發放予低收入家庭,目前已有15萬張門票已獲得贊助。吳志華館長提到「中國特色來自中華五千年文明,國家及民族的強盛是文化興盛所支撐。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動文化繁榮,『文化自信』一詞在習近平主席的公開講話與文章中多次強調。把文化扎根於社區生活之中,用文化與歷史的力量不斷增強香港繁榮昌盛的文化自信,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讓市民感受當代中國的強勁脈博!」。
藝術文化生態圈的構建與培育
國家去年三月頒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作為世界級大都會,亦是國家與國際交往的窗戶,在促進東西文化交流、文明互鑑、民心相通多方面可發揮特殊作用。吳館長認為這是一種生態圈的發展,香港現已具有必備的三項優勢 : 一、社區成熟;二、文化資源;三、專業管理。在香港的文化藝術界,擁有眾多優秀的策展人、藝術家及設計師,他們的專業水平高,加上創新思維可以積極推動藝術創作及研習,鼓勵更多藝術家從事創新,以新的角度演繹傳統藝術文化。同時,引導培養觀眾的喜愛、認識及認同感,提高觀眾對藝術文化的鑑賞能力,才能帶動社區藝術可持續發展。以香港故宮為例,可以體現出香港在管理藝術項目方面專業水平極高,策展團隊擁有外文轉化的語言優勢、不但可助力故宮文化「走出去」,用香港平台向世界做好傳播工作。同時把世界文明「引進來」,與國際博物館合作,形成博物館網絡鏈。
香港故宮鼓勵學習歷史知識、厚植文化底蘊、強化生態觀念。在支援教育的過程中,將更加準確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講好每一件文物獨特的故事,發揮以史育人的作用,培養香港年青人了解華夏文明之根。
地下大堂和中庭天花© 嚴迅奇建築師事務所
筆者認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立根鑄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肩負著新時代的學習使命,守正創新,任重道遠。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傳承不息的精神面貌及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友愛的文明觀。立足神舟大地,以新時代精神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續寫輝煌——重現熣燦五千年之峯!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37912181/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