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研究、講座、教學......所有的方法,都為了同一個目標的實現——無限接近理解文物本身,繼而將它解釋、展示給觀眾。這是永恆的挑戰,也是我們永恆的努力。
本文首發於《藝術香港》7-8月刊
撰文:方曉旋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
7月份開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香港故宮)成了全香港熱議的焦點。900多件來自北京故宮的珍貴藏品,構成了香港故宮開幕展的主體。這些帝皇時代的宮廷文物,與充滿現代都市氣質的香港,將產生什麼樣的激情碰撞?所有人翹首期盼,見證「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刻。
夜色中的香港故宮
過去即異域
走進香港故宮的展廳,作為曾經宮廷內的家常日用,如今靜靜地躺在造價昂貴的訂製展櫃中,觀眾需要透過這層玻璃櫃來觀賞它們。這層玻璃隔開的,不只是眼前的物理空間,還有上下幾千年,縱橫數千里的時空距離。置身於全新的語境,它們將被如何詮釋?我們又將如何理解它們?帶著這樣的疑問,本刊記者邀請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博士,分享他參與香港故宮開幕展項目的過程。
馬文化藝術 展廳現場
從大學到博士再到工作的三十餘年,考古與藝術史研究一直貫穿於焦天龍的求學與職業生涯。他慶幸於自己能夠穿行在考古與藝術史研究之間,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文人,他也自覺承載起傳播與延續文化血脈的使命,致力於考古研究與藝術文化解讀,並將之展示給千千萬萬的觀眾。
「我們工作是研究過去。發生在過去的事情,有其特定的時間、地點、原因及背景。例如香港故宮展出的這些文物,在特定的時期被創造,歷經曲折,流傳至今,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其獨特的故事。它們被創造的過程是一個故事,在當時的存在與被使用是一個故事,在延續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新的故事。作為專業人員,研究一個事物發生、延續的歷史背景,挖掘它們背後隱含的意義,再用今天的眼光把它們介紹出來,通過歷史的縱向維度與同時代的橫向維度,將它講述出來,或是通過學術論文的發表,或是展覽、演講、教學的方式傳達給大眾,這是一代又一代文人的責任。」
馬文化藝術 展廳現場
當被問及「是否能完全打破時空的侷限,真正觸碰與理解文物的存在本身」時,焦天龍表示,「過去即異域,The past is a foreign land,我們無法回到彼時彼地。展覽、研究、講座、教學……我們用所有的研究方法,最終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的實現——無限接近理解它們,繼而與時俱進地用符合現代人理解的方式,將它們展示、解釋給大眾。這是博物館永恆的挑戰,也是我們不斷的努力。」
以展覽帶動研究,以文物傳承文化
成長與求學於中國内地,在中國香港及美國擁有逾二十年豐富策展經驗的焦天龍提到,英文的「curator」一詞慣常被翻譯為「策展人」,實際上翻譯成「研究員」更為貼切,因為策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研究的過程。一個常規展覽的策劃需要2-3年時間,過程類似於攻讀一個博士學位。他所工作過的博物館,所有的curator都是領域內的專家。
《騎馬狩獵俑》 唐 三彩釉陶器
「展覽只是一個面向,研究及研究成果的發表是另一個同樣重要的面向」。焦天龍在其職業生涯,一直秉持著「以展覽帶動研究」的工作理念。他認為研究員需要對每一個展品進行深入的研究,盡可能地了解它們,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形式,把它們呈現給觀眾。另一方面,在策展的過程中,也必然帶動出研究。「從展品、主題等角度,可以挖掘出無窮盡的研究。」
焦天龍認為博物館工作的意義重大,它承載著人類文明傳播的重要使命。無論哪個朝代、哪個國家的人,都追求一個自我的定義,尋求自己的歸屬。歸屬感的定義,嚴格來講,就是文化的定義,雖然也有地域的概念,但更主要是文化的概念。文物即是傳承與展示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當觀眾看到這些文物的時候,常常會驚嘆於祖先的偉大,折服於先輩們所創造的藝術及文明,在產生文化認同的過程中提高文化自信。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薰陶與傳遞。
《馬首》 西漢 公元前206-公元8年 彩繪陶
天馬行空:現代的語言詮釋古老藝術
關於「在現代的語境下,如何詮釋古老藝術」這一問題,焦天龍沒有直接給出他的答案,而是向領本刊記者介紹、展示由他主要負責的九號特別展覽——馬文化藝術。
該展覽選擇了全球性共通的文化——「馬文化」作為主題。馬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馬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一點從大量的以「馬」作為創作題材的文藝作品可見一斑。再加上香港盛行賽馬,除了聯通古今中外,更可以快速地拉近藝術作品與香港觀眾的距離。此外,「龍」與「馬」作為中國文化精神圖騰中的兩個重要元素,四號展廳以「帝後肖像」為主題,象徵龍,與九號展廳暗合道妙,遙相呼應,相映生輝。如此看來,選擇「馬」作為主題,確實是不二的極佳選擇。
九號展廳展出了111件來自北京故宮及13件來自盧浮宮的的藝術珍品,涵蓋了從漢代到清代,從中國到歐洲的以馬為主題的雕塑、繪畫、陶瓷等藝術珍品。
駿馬與帝王: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古代,馬不僅是重要的出行工具,也是爭戰決勝的寶貴軍事資源,更是凸顯帝王權力與尊貴的象徵,因此古代帝王多有駿馬。展廳的第一部分,重點展示了各國帝王與馬的故事。
在《路易十四騎馬雕像》中,路易十四身穿羅馬將軍盔甲,姿態昂揚,在駿馬的凸顯下,盡現帝王風範。
《路易十四騎馬雕像》
亨利·達松、弗朗索瓦·吉拉爾東 青銅
另一幅繪畫作品,同樣描繪了古印度錫克國國王騎馬的形象。來自清代中國的乾隆皇帝,在前擁後簇中,身騎駿馬在木蘭圍場打獵的情景則展現於郎世寧的《乾隆皇帝射獵圖》中。
《乾隆皇帝射獵圖》 清 郎世寧 絹本設色
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時期的帝王,相聚香港故宮九號展廳,上演一場跨越時空的「神交」。
焦天龍指出,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有一段精彩的歷史,承載著文明的痕跡,希望展覽透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文物,促進不同文明的對話。
高達四米的《西庇阿高原交戰掛氈》是故宮開幕展最大的作品。它是法國哥白林染織廠為路易十四專門定製的以戰爭為題材的掛氈,採用羊毛經線、羊毛及絲綢緯紗編織而成,重約45公斤,展現了羅馬帝國戰士們駕馭駿馬馳騁戰場的英勇風采。
《西庇阿高原交戰掛氈》
哥白林染織廠 法國 1689年-1690年
與之遙相呼應的《平定伊犁回部戰圖·格登鄂拉斫營圖》,同樣以戰爭為題材,再現了平定準噶爾達瓦齊叛亂關鍵戰役「格登山之役」的激烈場面。「格登山之役」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乾隆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並令郎世寧繪製戰圖以紀錄這場戰役。
《平定伊犁回部戰圖 ·格登鄂拉斫營圖》
清 1766年 郎世寧 紙本設色
馬與生活:文物保護與文化延續
郎世寧所繪的乾隆十大座騎之一《獅子玉》是此次展覽最令人期待的文物之一。為了展出這幅巨大的絹本水墨設色立軸作品,故宮策展團隊費了不少心思。從博物館的設計之初,就將九號展廳設計成天花板最高的展廳;在展出的時候,如果採用懸掛的方式,極易因重力的拉引而對畫作造成損傷,經過不斷地探索,策展團隊最終確定了方案——採用垂直懸掛的同時,從底下托起,以此減少對文物的拉扯。
《獅子玉》 清 1743年 郎世寧 絹本水墨設色
另一不得不提的作品是元代趙孟頫仿唐代韓幹繪製的《人騎圖》。焦天龍坦言,趙孟頫的《人騎圖》難得一見,連研究了幾十年中國傳統藝術的自己,也是首次親睹真容。畫中身著紅袍的唐代文人,執鞭騎馬,儀態雍容自得。趙孟頫在元代畫壇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他強調要改變畫風,在元代的繪畫中注入了文人畫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繪畫理論。他創造出自己的美學思想,成為一代宗師,後代的畫家,也紛紛仿造他的作品。宋元時期的書畫文物極易受損,因此趙孟頫《人騎圖》只能限時展出一個月,之後會輪換展出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仿趙孟頫的作品。焦天龍表示,這樣的安排,除了考慮對文物的保護,也希望透過輪換展覽,體現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人騎圖》 元 1296年 趙孟頫 紙本設色
神話故事中的馬:現代方式展現古老神話
早在漢代初期的《山海經》中,就出現了中國神話形象的「天馬」,此後「天馬」便一直在中國的神話故事與文藝創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這個區域中,展出了來自紫禁城屋脊的天馬與海馬造型的黃琉璃獸瓦。他們被視為能消災辟邪的瑞獸,千百年來,一直守護著紫禁城。
琉璃獸瓦之「天馬」與「海馬」
清 1644年-1911年 黃鉛釉陶
中國神話有天馬,希臘也有半人馬的傳說。來自盧浮宮的《特修斯與半人馬像》,便是以古希臘神話故事進行創作而來的。
《特修斯與半人馬像》 安托萬-路易·巴里 1877年 青銅
故宮策展團隊,對來源於神話故事的馬藝術作品,進行了二次創作。他們運用多媒體裝置,製作動畫,把馬搬上屏幕,讓它們在虛擬世界中任意翱翔,將飄逸靈動的神話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八駿圖》 清 1757年 郎世寧 絹本設色
為了增強觀眾與文物的互動體驗,賦予《八駿圖》新的生命,策展團隊以《八駿圖》為藍本,製作了一個動態的互動媒體裝置。以一比一的比例還原馬的大小,並採用光柵印刷,以達到三維的效果,同時安裝傳感器,使得投影畫面中的馬可以探測到參觀者的存在,並根據參觀者的互動作出即時反應。
《郊原牧馬圖》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首席教授邵志飛設計
焦天龍最後表示,無論是從空間、策展思路、策展手法,他與他的團隊都希望能夠恰如其分地展示這些古老藝術品的價值與魅力,彰顯它們所承載著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的對話。
焦天龍博士簡介:
焦天龍,現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首席研究員,負責發展博物館藏品、展覽及出版方面的策略規劃。
焦天龍的專長為中國考古與藝術史,他在香港及美國擁有逾20年策展經驗。他分別獲北京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頒授學士及博士學位。在加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之前,他於2015年至2021年間擔任美國丹佛美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2014年至2015年間擔任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中國部主任及研究員、2013年至2014年間擔任香港海事博物館首席研究員,及2003年至2013年間擔任畢士普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並兼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兼職教授、廈門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及山東大學客座教授。他曾為多間主要博物館,包括故宮博物院,策劃多項大型國際巡回展覽,並曾負責畢士普博物館太平洋展廳及丹佛美術博物館亞洲藝術展廳的重置工程。他亦曾在中國內地、香港、台灣、美國和中美洲等地從事和主持考古發掘研究。他以中、英文發表專著和合著七本、及論文九十餘篇,其英文專著《The Neolithic of Southeast China》(Cambria Press 2007)獲美國2007年度Philip and Eugenia Cho亞洲研究傑出成果獎。
焦天龍博士與本刊記者合影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37912181/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