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香港爭議甚大的西九文化區 M+ 博物館終於建成開放,本刊訪問香港油畫研究會會長林鳴崗及資深藝術評論人徐藝洺。林鳴崗先生為香港資深旅法著名油畫家、評論家;徐藝洺先生則是在多家報章發表評論多年。兩位自多年前起就一直關注 M+ 博物館的拓展情況。多年後,目睹 M+ 的開幕,他們的看法是否有改變呢?
M+博物館現場(藝術香港資料圖片)
林鳴崗,第三代旅法藝術家。為香港美協副主席、香港油畫研究會會長。90 年代赴法國巴黎留學,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後為法國國家藝術家協會會員。他的作品發表中外,被各地美術館、博物館、香港中聯辦及私人收藏,如法國前總理 Michel Rocard。
我對於M+博物館的問題其實自2012年起便十分關注。現在裡面展品部分含有兒童不宜的告示牌子,令我異常震驚,這在政府博物館中我從來沒有遇到。M+聲稱是國際性的、當代性、代表香港、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服務的藝術空間,所以它必須是具有公共性含義的,又必然地與教化民眾,提高市民的審美意識、人文素養有密切關係。我看了這些原作,和我以前的看法一樣。九年前,我是第一時間就拿到西九收藏品的三大本影印件,並且進行深入研究的藝術家。我對M+展出展品評價仍然是:庸俗低級,混亂無序。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對這個文化區寄予無限的希望和憧憬。我希望中國能夠出現法國羅浮宮、美國大都會、英國大英博物館這樣格局的藝術殿堂,建立起中國人特色的文化藝術品牌,樹立起中國人的文化藝術自信,重振民族偉大文藝復興的旗幟,當然也包括東方精神魅力的展現。遺憾,看了這個館令我深深失望、痛心。最大的問題是:中國文化藝術的話語權屬於誰?西方的文化藝術對人類的確有過貢獻,但是,西方當代一些流行文化藝術現象是否同樣具有永恆的價值和魅力?是值得我們模仿甚至值得我們頂禮膜拜的榜樣?M+展品呈現出社會特定的一些現象,但是都是個人的,沒有代表性,更加沒有藝術性可言。這是一些個體戶人類在歷史長河裡的點點滴滴,迷失、徬徨、吶喊、掙扎、抗爭「行為」的「碎片」,更加達不到「思想領地」的邊緣,和「藝術」也沾不到邊,只是曇花一現、浮光掠影的孤獨幻影。比如展品《經血墨寶》,比如女人的裸露系列生殖器;比如《豎起中指》的照片、比如《一塊麻布》、比如《平方根》、比如九龍皇帝《書法作品》⋯⋯
《紙樹》 李升澤 1970年代(藝術香港資料圖片)
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廣義的藝術必定是指其擁有高於生活的內涵,而且在表達形式上必須擁有高超的技巧。它們無法代表中國香港的文藝生態,希克(Uli Sigg)的收藏取向是很狹窄的,帶有片面明顯的個人偏見。甚至通過藝術來包裝和玩弄政治和經濟。這些支離破碎的生活片段,只是管中窺豹的「假象碎片」。我們聖潔的藝術花園還非常遠!將名不經傳的廉價收藏品經炒作後天價賣出,這是希克的個人傑作。問題是居然能夠成為我們的精神指標和方向,真是世紀荒唐大事!西方百年來有一股反對人類偉大傳統的潮流,而且這股潮流恰恰已經進入病入膏肓、窮途末路的領地。負責收藏的M+博物館——或者說整個西九文化區委員會成員,他們的成員班子對文化藝術的理解是非常淺薄和無知的。因為委員會不是將西九文化區當成一項偉大的文化事業來運作(關係到東西方文化藝術的差異、民族的尊嚴、文化的自信、藝術的審美、觀眾的教育等問題),而是將其當作一般的商業行為而運行。這些人根本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基本訓練,於是成為這些人把持的、完全按照他們思路建立的博物館。
《平方根》 白南準 1961年(藝術香港資料圖片)
藝術文化有一定的娛樂性,但是「娛樂至死」是當今世界流行最可怕的「毒品」。遺憾,我們香港文化人有這樣的警覺嗎?我們談論到成員背景時,有多少人乃本身從事文化藝術相關的行業?又有多少人對中國文化有非一般的了解?談論到M+博物館和西九文化區的管理層,他們的資歷真的是國際水平嗎?以上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文化產業應含有精神價值內涵,一般商業只考慮利潤等即可,但「文化內涵」實在太為複雜。香港的博物館在一味談論「國際性」、「現代性」的時候,是否需要思考一下,香港有沒有擁有自身的風景畫、歷史畫及肖像畫的藝術名片?香港需要自己的藝術家名片!在哪裡?找到了嗎?文化身份認同的定位是什麼呢?
《灰塵》 黃永砅 1907年(藝術香港資料圖片)
此外,一個公共文化空間,在選擇將何種展品對公眾展出,在中牽涉了敘事角度、審美傾向及藝術話語權的問題。它們只反映了中國在這40年來巨大變化發展的某個角落,並將其放大。M+博物館的定位為「當代視覺藝術」博物館,然而有許多知名的內地一流的藝術家作品卻沒有收藏(也因為價格高,利潤少的原因?),這是荒唐的。一個本為讓中西文化交融的國際場域,裡頭應含有豐富的理論與介紹內涵,然而我卻看不見,感覺M+博物館基本上只是一個個人策劃的展覽。所謂委員會成員,有多少人在購買前考察、評估出作品的價值?未來3年還要虧損數十億:保養費、租場費、維修費、展示費都是一筆天文數字,「半買半賣」的手法亦是極其誤導大眾。
《半山箱》 倪有魚 2009年(藝術香港資料圖片)
從展品談論,就算是以內地社會作為題材,但它們的表現手法及內涵其實是典型的西方樣式,展示出文化霸權。許多展品其實在玩弄觀念藝術,然而,視覺藝術傳統是否只有觀念藝術?是否只有後現代主義藝術活動才有資格稱為藝術?將作品化為觀念與符號,然而真善美消失的時候,將其置於一個公共場所進行傳播,對大眾有何好的影響?林風眠曾談論:「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美是具有宗教感、永恆的理念。西方很早對藝術就有「崇高論」(sublime)、「真善美」的傳統,這是連結全人類的偉大情感紐帶。然而M+的展品卻使我感到一種動盪不安、迷惘失措的情緒,這是因為創作者都活在自己狹窄的空間裏面。M+的展品只是展示了浩瀚的西方傳統其中一個板塊,並將其無限放大。創作人可利用藝術表達特定的社會現象,前提的是它必須是個藝術品,擁有藝術的語言純粹性和含金量。展品缺乏技巧、難度和含金量,M+不購買中國許多相對優秀的、富有陽光感、正能量的作品,而是這些似是而非的作品?如果想利用這些展品教育下一代,M+期望這些展品能展示出何種的光明、希望、正能量以及生命的價值?關於上述類型展品在當代西方受到不少藝術文化評論者批判,也絕對不是屬於「獨領風騷」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一味劍走極端、失去平衡,藝術全數離開真善美,這會使其缺乏對社會的溝通和情感交流。所謂藝術,不是「新」代表「好」:它們要經得起時間考驗才是好的藝術。在此需要思考的是,展品一味玩弄概念、符號、各種後現代藝術主義只是創作人的個人傾向,但負責策展的管理層是否需要考慮如何抓取一個尺度和平衡?打造一個多元、平衡,而非一家獨大的視覺環境?包容的尺度到底又該去到何種程度?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假如凡事皆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話,是否就已經消解了藝術本體?
徐藝洺,著名藝術評論人,在報章上點評藝壇數十年,曾舉辦主持多次藝術比賽, 於「 藝洺論藝」、「視覺藝術」等發表評論。
《無題(OROXXO),L4-P01》、
《無題(OROXXO),L4-P04》 加百列·奧羅斯科 2017年(藝術香港資料圖片)
《重複書寫蘭亭序一千遍》 邱志傑 1990-1995年
(藝術香港資料圖片)
在談論M+博物館的現況之前,我們需要往前追溯香港文藝界別產生何種問題。香港因為歷史的原因,一直以來雖提倡多元文化,然而,實際上卻側重於西方文化而輕視中國傳統。發展多元文化為美事,但從客觀且實際的層面考量,需要審視香港政府的政策和資源是否出現不公現象。假若口頭提倡「多元文化」,實則產生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那是不合適的。香港為中國土地,不能因提倡多元,便把資源大量投放在非中華文化的部分,這已導致大量發展失衡的現象。不要讓「多元」變成噱頭,因為現今實情乃單元的。說回M+博物館,它展出的展品種類為現當代藝術,然而,這兩種藝術不能代表所有的藝術種類,因為它只是時代的產物、一個藝術思潮下的成品。它們現今成為藝術界的寵兒,但這不代表是永久的。在我認為,真正的藝術需要兩個標準:一、高超的藝術技巧,二、內容需要含有真善美。M+博物館有許多展品是有創意的,而且是反對中國舊風俗。對於西方人而言,這些展品是具有時代感,因為它們走出國內傳統藝術的樣式,從這個方面來思考它是有意義的,為「零的突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從M+博物館的運作模式及收藏傾向,我們看出西九文化區在分配及投放資源產生兩個問題:一、如我上文所言,這些展品種類單一、缺乏代表性。換言之,它們未必能經得住藝術評論家的檢驗、辯論、分析;二、西九文化區的存在是為了支持藝術發展,然而卻將資源壓倒性分配予某類藝術作品。以往高劍父曾捐出手稿予香港政府亦受拒絕,這反映了特區政府對於藝術的無知。M+博物館的展品內容粗鄙,正如我認為面對大眾的展品是應該有教育意義,而且可收藏當代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海外的其他藝術家作品,不一定要全收希克的展品。通過新媒介的意志表達、反叛,並不等於藝術。只能引至驚愕、突兀、不安,並沒取得欣賞的價值,所以難能雋永。這種亂象是由於委員會缺乏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來進行專業判斷。M+的展品符合香港人的審美體驗嗎?它的觀賞性為恆久的嗎?帶有意義嗎?經得起專業人士的考驗嗎?藝術講求的是質量,而非數量和尺寸,所謂「癈紙三千不如佳作一篇,爛桃一筐不如鮮桃一口」。可以說,一個佳作、名作,至少要在三方面達到以下標準:一、難能,如畫功了得、技壓群芳,令畫眾有「非不為也,而不能也」之感;二、引發超越視覺的內心感悟,為上乘之作,這種感悟無分中外;三、作品須得眾口廣譽,時評如潮。同伙之論、權勢之言,以及拍賣行專家或畫廊宣介,則因利益關係不作參攷。若以此標準去衡量今昔名家大作,恐怕多數是悅目多過憾心 。M+博物館展現出的其實是策展人缺乏藝術常識的表現,更是反應了香港藝術界一直獲不到足夠資源的深遠問題。
《無題第9號》 陽江組 2008年(藝術香港資料圖片)
《金與灰》 單凡 1985年(藝術香港資料圖片)
《紙上談兵》 王度 1998年(藝術香港資料圖片)
- 此文刊載於《藝術香港》2021年11 - 12月號(雙月刊)-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