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藝術香港承辦的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香港中小學教師書法人才培訓》北京交流團今日(4月20日)迎來第三日行程, 50多名香港教師從懷柔區轉場順義區,展開「漢字溯源」與「基礎教育創新」雙線並行的深度交流。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蘇士澍聽聞交流團拜訪,特意從維也納聯合國漢字文化節提前回京,為團隊解讀漢字文脈;清華附小則展現書法教育如何潤澤學童心靈,給老師未來在學校開設書法課程帶來啟發。
在蘇士澍漢字藝術博物館大合照
蘇士澍開講:從甲骨到唐楷 守護文明基因
在蘇士澍漢字藝術博物館內,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蘇士澍以「漢字演變史」為主軸,結合展陳珍品展開深度導覽。從甲骨文的「以形表意」,到漢碑隸書的「蠶頭燕尾」、唐楷的方正法度,蘇士澍指著《張遷碑》拓片強調:「漢字是唯一未斷流的古老文字,保護其形音意體系,就是守護中華文明的基因庫。」
蘇士澍主席向交流團團員講解漢字演變
館內陳列的漢碑、文房四寶及毛筆演變史料,生動勾勒出漢字承載的文化脈絡。在顏真卿《大唐中興頌》前,蘇士澍剖析唐楷「橫細豎粗、結構方正」的美學內涵,直言:「唐楷法度不僅是書寫規則,更是『做人如字、端方守正』的處世哲學。」
蘇士澍主席向交流團團員講解漢字演變
蘇士澍特別提及在香港饒宗頤文化館舉辦的「漢字體驗展」,強調漢字對民族復興的意義:「漢字是文化復興的黏合劑。我們要讓港澳青年觸摸『筆墨中國心』,從一筆一畫中找回文化認同。」
黃柱河導師
香港教師代表、項目導師黃柱河在致謝時動情表示:「蘇主席的講解讓我們重溫漢字承載的民族魂魄。從甲骨文的質樸到唐楷的端方,每一筆都是中華文明的密碼。我們不僅要寫好自己的文字,更要對自己國家的文字——漢字心存熱愛。唯有如此,民族復興才有堅實的文化根基」。
在清華附小大合照
清華附小觀摩:以筆墨涵養時代少年
下午,團隊走進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清華附小書法教師賀軍峰以「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為題,分享學校書法教育的創新實踐:從「傳統筆法訓練」到「趣味互動課堂」,從「百人學生書法展」到「書法文化長廊」,校園處處浸潤墨香。他期望未來能以這次活動為交流起點,搭建京港中小學書法教育的長效合作平台,共享書法及教學資源,互派師生書法研學,讓書法這門古老藝術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清華附小賀老師向交流團團員分享學校教學心得
活動尾聲,現場京港師生揮毫交流書法,氣氛融洽。清華附小副書記代養兵,校長助理何秀華等出席活動。
現場揮毫
明日,團隊將參訪首都師範大學,與中國文聯、中國書協及高校領導共議書法教育協作機制,為此次文化尋根之旅畫上圓滿句號。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