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香港訊/作者:葉不才)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象徵,紫砂壺在民間頗受歡迎,紫砂壺收藏也就自然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投資手段。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紫砂壺收藏甚囂塵上,引發了最早期的紫砂壺收藏熱。
「 周定芳」 款 壺
近幾年,喜愛紫砂壺收藏的人越來越多,一些名家製作的紫砂壺,頻頻出現在拍賣場上,並屢創高價。黃金、玉石、鑽石,哪怕不經雕琢也價格斐然,但紫砂壺作為藝術品,特別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由紫砂壺匠人手工製作的「老壺」,具有獨一無二的不可複製性,承載著絕無僅有的藝術價值,升值潛力依然存在。
「 歐正春」款 壺
老紫砂壺的收藏價值
只要是對紫砂壺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肯定知道一個名字——顧景舟。顧老的作品中,拍賣價逾千萬的壺真是太多。2015年,顧景舟製作的「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拍得了9200萬人民幣的驚人高價。在收藏圈來說,時間上的附加價值是評估藏品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而顧老逝世於1996年,距今不過24年。但就在這對生命來說漫長、對收藏品來說可謂彈指一揮的二十年來裡,顧老的紫砂作品價值一路飆升,不斷拍出逾千萬的作品,而據報導,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製作的紫砂壺一把壺的價格甚至可以低至幾百元、上千元左右。這也不難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名家其作品所帶來的價值將會更加難以估量。
「蔣蓉 」 款 壺
為何老紫砂壺價格飆升,即使一些當年名不見經轉的老紫砂壺師傅,他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所製作的老紫砂壺備受追捧,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泥料為本。君不見多少紫砂愛好者為求一把極品泥料好壺而不可得?不同的泥料代表的不同的價值,這就需要壺友不斷豐富這方面知識並且多多研究才可以。那時候宜興紫砂礦的開採、煉土都是集體進行的,沒有陶工會自行煉土,因為沒有必要,亦無意義,所以泥料真實有保證。俗語說,「水為茶之母,壺是茶之父」,對愛茶之人而言,茶和壺兩者必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製作紫砂壺的材料是紫砂礦土,由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泥構成,統稱紫砂泥。好茶者認為,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紫砂茶壺吸附性能好,使用時間長了顏色變深,光澤油潤,很值得欣賞把玩。紫砂壺長期使用,在壺的內壁會結附一塊塊海綿狀物質,俗稱「茶山」,即使倒入白開水,倒出的水也有茶水色、香、味。相傳要用百年以上的茶壺,才能達到清水成茶的境界,因此好壺值得父子相傳,兒子再留給下一代,也是把這份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揚下去。由於近年紫砂泥原礦陸續停產,七八十年代以前的老壺所用的製壺原料,市場上已經不可見。不同的款式和不同的紫砂泥,泡出不同的口感跟茶湯。原礦泥是現在茶友收藏的目標,所謂物以稀為貴,因為原礦紫砂越來越少,所以價值更提升。
其次,精品為上。從歷史背景而言,六、七十年代開始是一個事無大小都講究集體化的時代。在做工方面,因為是集體創作的,每個陶工的技術各有高低,全手工製造下成品絕非一模一樣,作品間的差距是存在的。故現在有人看早期壺,在以壺嘴幾度、壺蓋彎度等判斷壺的真假,純粹是無謂之舉。壺在做好之後免不了修整,隨著時間的推進,陶工的手藝也在進步,手工修整越是往後則越少,到八十年代後幾乎是看不到手工修整的感覺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是不鼓勵「個人出名」的,什麼都講究集體,壺的落款以個人製作名義落款的亦不多,七十年代以最常見的「中國宜興」為主;八十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開啟多元化時代,紫砂壺師傅開始在壺上落款,這批製壺家拔尖的僅少數,他們在製壺工藝上一輩子傾注心血,所製出的品相各有特色,因此收藏老壺,可不必拘泥於名家。從收藏人來說,只要個人喜歡,作品又有特色,遇有機會可以放手收藏。
「周漢強製」 款 壺
「郭衛芳製」 款 壺
老紫砂壺價值被嚴重低估
業界人士一直呼吁:老壺價值被嚴重低估,明清各時代紫砂高手優秀作品,目前仍處於價格窪地。老紫砂的文化含量是最大的,具有歷史、文化、科技與工藝多重價值。老紫砂具有不可再生性,更具有歷史和文化性,在紫砂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公認的老紫砂精品的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都沒有體現出來,未來仍具有升值空間。
「蔣堯正」 款 壺
紫砂進入拍賣場時間不長,買家對老壺的鑒別、鑒賞能力有限,相比而言,當代紫砂工藝師的作品更容易辨別真偽。大家對現當代紫砂壺市場更加重視,所以價格能超過老壺。另外,老壺的藏家屬於鳳毛麟角,尤其是現階段,國內收藏者還沒有認識到這些老壺的價值。看不懂、不敢買。正因為如此,即便有的老壺品相很好,但如果沒有清晰可靠的流傳來源,藏家鮮少出手。
「張鳳先製」 款 壺
顯然,老紫砂收藏者必須具備相當的財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備非凡的眼力和收藏的長遠眼光。
「子畦」 款 壺
並非老壺價格真不如新壺,而是限於當前收藏市場對老壺價值的認可局限,老壺價格沒有體現出來。業內行家表示,在拍賣會上,只要具備高人一籌的眼力,現在正是老紫砂「撿漏」的機會。對於那些歷史上已有定位的孤品或精品老壺,因其稀缺性和藝術性,定價權取決於持有者,市場並不缺錢,缺的是流傳有序、品相完好的精品。隨著懂紫砂壺的人越來越多,藏壺的人也會越來越理智,大家在選擇紫砂壺的時候會更趨向於好的東西,老壺的價值遲早會被藏家認可。
(來源藝術香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