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去逛深圳新秀的古玩城,一間裝修不甚張揚的店舖吸引了我,貨櫃貨架中的瓷器、玉器和雜件,多是「開門」之物。店主是位近六十歲的男士,操廣東話與普通話,雙語應對自如,言談舉止頗有幾分謙謙君子的意味。他將我所指的器物一一送到案前,但無一句「王婆賣瓜」的介紹。其實我進店並無購物的考慮,只是想去順勢問路。店家面對我這如此買家,仍舊和顏悅色,圓圓的臉上連一絲「慍怒」也不見顯露,他拿出筆在我攤開的深圳地圖上圈劃出交通路線和換乘地點。這一過程讓我深深感受到咱們中國人老祖宗在營商中宣導的「生意不成仁義在」的好傳統,也讓我意識到此公可交。他便是黃浩先生。
元代淺浮雕青花釉里紅王昭君出塞紋大罐
後來,我先後聽深圳的藏友講,黃浩從來不把他人的元瓷放在眼裡,不管是博物館陳設的,還是專家指認的。
元代藍釉留白纏枝花紋荷葉蓋罐
一日,黃浩來電話,說是相交幾年了,還沒請我去他家坐坐,問我可有時間?我說想看他收藏的元代瓷器,黃浩一口應承。在黃府,飽覽他的元代瓷器,的確開眼了,他確有資格「目中無人」。或者說他的藏品,為他的「文化自信」撐直了腰杆,抬高了眼界。為配合此文,黃浩提供了他收藏的幾件元瓷照片,敬請讀者諸公審視,筆者是否乃井底之蛙,是否有吹捧之嫌?
元代釉里紅如意龍紋蒙古包
茶敘之中,黃浩談及他對元青花瓷的一些感悟。他說,關於元青花的存世量至今爭論不休,以他二十年來跑遍大江南北的觀察,元青花的存世量絕不僅有三、四百件。在民間收藏中是有相當數量的,即便是要求達到官府的用瓷標準,目前的存量在數千件是有的。這樣高檔的元瓷主要陪葬窖藏在內蒙古地區,但多在早年被盜,流入民藏不少。黃浩說,對元瓷的鑒別不能搞一刀切。元瓷的品質是分等級的,其產地有景德鎮的官窯和民窯,有景德鎮遠近周邊的眾多偏窖口。其用途有御用有賞賜,有外貿有內需。用途不同,檔次不同,差異很大。但是不管是官用還是民用,都是祖先留下的寶物,要保護好,在沒弄清楚之前,不要隨口否定它,更不要信手毀壞它。
元代紅綠彩描金麒麟花蟲紋大罐
談到元青花的鑒定,這位國家註冊鑒定師如數家珍。黃浩說,看胎,元青花的胎土現在已沒有了,即便有少量,但地層不同,燒出來的表像是不相同的,加上現在窯爐的制式和火道都與當年不同,哪怕現在就是用柴燒,在爐內產生的還原效果也是與當年不同的,所以看胎的表像是一大看點。元青花胎底看似粗糙,但手感都是十分細膩,少有乾澀的感覺。雖然現代仿品做舊,用零號細砂紙作出精心打磨,但那是一種光滑的手感而非潤澤幼嫩的享受。此外胎腳的修飾,刀鋒粗獷犀利,起收自然,毫無刻意表現。看釉,元代之器釉面肥厚滋潤,青花緊貼胎骨,一種「沉」的表像。後仿則是一種「飄」的感覺。其「滑」手感,到代之器是一種粘手的滑,新仿是一種抹油的滑。其「光」視覺,到代之器是一種內斂的酥油光,新仿是刺眼的賊光。你若做舊,光就沒啦。看畫,元代之器筆墨流暢,成竹在胸,落筆收筆一氣呵成。仿品則是線條呆板,亦步亦趨的模仿痕跡處處可見。看型的核心,是它的黃金分割比例的準確把握運用。這樣的造型從圖片上看,大器並不臃腫唐突,小器也不猥瑣嬴弱,都是那般偉岸那般亭亭。
元代青花纏枝花留白大盤
筆者為黃浩的創新意識喝采!
(來源:藝術香港網)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