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香港訊)古人因為對書藉的珍重而設計了藏書票,藏書票有憑證功能、藝術鑑賞和收藏價值。有如書的身份證一樣,從藏書票上的圖案和藝術風格,便能推斷書藉是屬於哪一家或哪一位的收藏,有「紙上寶石」的美譽,有藏書票的書就是被寵愛的證明。
「情牽方寸:香港藏書票協會三十週年國際藏書票特展」海報
發展至今,它更像郵票,是收藏家或票主搜集、交換的對象。藏書票易於創作,收藏成本門檻低。然而,這種與閱讀、藏書息息相關的獨特藝術,在今天的香港仍只有較少人認識。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和視覺藝術院合辦的「到此票遊」學生李穎欣的參展作品
傳統藏書票的面積大小不一,視乎書籍大小而定,早期一般是三乘五寸印有圖文,印上與藏書票字眼 (Ex libris)或同義詞和票主名稱,以木版、石版、銅版、絲網或彩色套印制成等的小張。除版畫藏書票外,也有手繪、剪紙、傳拓、攝影和電腦製作Computer Generated Design (CGD)的藏書票等。傳統的藏書票會有家族紋章、票主的肖像或其喜愛的東西、嗜好等,亦有箴言式的辭句,從中表達讀書、藏書或愛書的心得等。
亞洲首個藏書票圖像資料庫《消失中的藝術:藏書票與香港》內的熊愛儀作品
藏書票的文化由歐洲人帶到世界各地,不過每個地方的的接受程度並不一樣,時至今日仍以歐洲藏書票藝術家較為活躍。亞洲方面,則集中在日本和大中華地區,並未有普及至東南亞地區。這現況充分反映不同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上的差異。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和視覺藝術院合辦的「到此票遊」展覽海報
在香港,要到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後才開始有知名文士,如葉靈鳳介紹和創作具中國風格的藏書票。及後,文人董橋、黃俊東、本地藝術家梅創基等,也分別在報章專欄介紹藏書票,後者更是首位在藝術學院舉辦版畫藏書票專題展覽的藝術家。梅創基指出香港的藏書票元老是唐英瑋和陳仲綱,他們是香港早期有創作藏書票的本地藝術家之一。到1989年,由本地收藏家兼畫家余元康先生與一群愛好藏書票的版畫家成立了香港藏書票協會後,才有組織地開始把這種文人的精緻玩意,推廣給普羅大眾認識。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和視覺藝術院合辦的「到此票遊」學生李穎芝《九龍皇帝》參展作品
最難得是近期在香港有三個不同主題的藏書票展覽同時舉行,在過去二十多年只舉行過三至四次的專題展覽。無論認識藏書票與否,也應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去瞭解和欣賞這種因時代變遷閱讀、藏書集慣改變,而極有可能消失的獨有藝術。三個展覽分別在不同的大學圖書館舉行,順開幕日期次序,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的「情牽方寸:香港藏書票協會三十週年國際藏書票特展」、香港嶺南大學圖書館的「香港藏書票協會成立三十週年暨電腦書票展」和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和視覺藝術院合辦的「到此票遊」,展出精選港澳台藏書票作品。
亞洲首個藏書票圖像資料庫《消失中的藝術:藏書票與香港》內的熊愛儀作品
前者展出本地和多個國家的精選藏書票,見證這一東西文化交流的傳統藝術,而電腦書票展是為這傳統藝術找出路,使之與時並進,期盼將來能用使之用於個人電子藏書中。而後者則是以二十世紀流行的藝術風格,例如以立體派、表現主義等風格,通過藝術家從旅者視覺和個人理解,重新演繹香港各區的公共藝術,大部份藏書票展品由視覺藝術院學生創作,反映「九零後」年輕人如何理解本土文化和身處的社區,旨在帶領觀眾能跟著藏書票展開旅程,共同發掘我們社區或身邊經常被遺忘的藝術和文化遺產,是十分「貼地」的作品。
香港嶺南大學圖書館的「香港藏書票協會成立三十週年暨電腦書票展」海報
此外,香港浸會大學更同時開放「消失中的藝術:藏書票與香港」資料庫予公眾免費使用。資料庫是由研究香港藏書票的計劃成果,是亞洲首個由學術機構所建立的藏書票圖像和文獻資料庫。該計劃透過建立由香港藝術家和收藏家的藏書票圖像資料庫,以及有關本地出版的藏書票文章、與香港有關的藏書票協會活動和展覽資訊的文獻庫,為紀錄和編寫香港藏書票歷史甚至香港藝術研究提供珍貴一手資料。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和視覺藝術院合辦的「到此票遊」學生劉美彤的參展作品
資料庫有接近一千張來自香港及世界各地、工藝超凡、主題多樣化的藏書票,經過數位化存檔和圖像分析後,是一個能用顏色或人脈聯繫網絡搜尋和瀏覽的藏書票圖像和文獻資料庫,而且每件作品也有詳細介紹。有助公眾或研究人員深入了解藏書票,並為藏書票和對香港藏書票歷史有興趣的人士或研究人員提供一手文獻資料。
(來源:藝術香港網)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