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青年藝術家基本以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生的為主,他們對於新媒體、新材料、新手法等技術層面的創新速度相當迅速,他們在視覺語言、風格形態等方面也能駕輕就熟。與前輩藝術家相比,這群青年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越來越關注視覺的姿態,技藝也越發精細。但在精神層面的探索上,有些青年藝術家卻顯得匱乏,有的作品淡化了藝術與生存維度的關聯。
1985年出生的鄭皓中創作的《兩種角色》
通常來看,根據藝術創作傾向,青年藝術家大致可分為學院群體與相對自由的群體兩類。有的青年藝術家畢業後的創作具有明顯的學院風格,其藝術創作多模仿大師或自己導師的形式語言。由於中國的藝術資訊與國際快速接軌,個別青年藝術家的作品與西方的藝術有驚人的相似。雖然這些人的藝術傾向還不完全歸屬於學院派,但基本上屬於學院背景下的藝術創作樣式。此外,另一類藝術家,在形式和主題上與個人的愛好連接縝密,有強烈的自主性,形式感突出,面貌獨立。他們對學院或傳統的藝術形式不感興趣,亦有很多藝術家對創作的媒介不規限,形式多樣化。他們大多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相信藝術來源於獨立的意識。
沉曉明《曦風》,選自「第六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
偏於學院氣息的青年藝術家往往有很好的專業技術,但作品中反而缺少一定的真切性;有些青年畫家只會照搬他人的形式語言,創作和自身的生命體驗幾乎無關。不過,他們善於經營自己與官方及藝術界各類重要人物間的關係等,此類藝術家在展覽中擁有頗高的出鏡率及中獎率。反而有的藝術家則有很好的個人感受力,強調自我的價值觀及判斷力,表達生命的實質。但他們不擅長於社交,也不願意過度謀取展覽機會。這類青年藝術家是隱藏在社會中的非主流,他們厭倦了社會藝術團體,也不再追尋大資本、大製作的國際化風格,而把日常感覺經驗轉化成作品,從另一個世界觀和價值觀去體驗,使日常平庸生活的體驗昇華。作為一個普通人身體力行的感受傳達,給觀者以切膚之感。
李朋幫《陌上花開》,選自「第六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
作為優秀的藝術家,應該不僅有個體對藝術的思考和見解,還要強調其深刻性。因為只有擁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力,才有可能把握和表現人類作為生命存在的深層本質,才能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對於有一定創造力的藝術家來說,如果能夠擁有豐富而深刻的個體生命體驗,或與自己的命運關聯的歷史經歷,可能更容易激發藝術創作。也就是說,優秀藝術品的產生不僅相關於個體與時代,也相關於歷史甚至超驗性。這樣看來,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就不能僅僅局限於對個體生命的思考,或受制於歷史;也應試圖走進不可見的世界感受某種先驗性。
由香港青年藝術協會主辦的社區藝術計劃的「城市閘誌2018」
其實,無論是針對成功藝術家,還是剛出道的藝術家,藝術與生存維度的關聯在浮躁的時代最值得關注。譬如,近年的博物館熱和美術館熱實質上並沒有擴大藝術的大眾影響力,沒有以藝術本體發展作為線索,博物館、美術館的建設不以公益為目的,反而是以地產投資建設為目的,顯然無助於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傳播。而那些試圖發掘、培養年輕藝術家的活動,應針對不同類型的藝術家群體和現狀來實施可持續性的學術活動,讓更多類型的青年藝術家受益,否則,再多的藝術推廣活動都只是與少數人的遊戲,很難真正與更廣泛的領域、更多的人群發生關係。同時,無論在巿場價值還是學術價值上,都可能流於空泛與偽飾。青年藝術家的市場成為未來的趨勢,也是必然的,因為現在市場中的佼佼者都是從年輕逐步走來,藝術史從來都要經歷由年輕、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個過程。
(來源:藝術香港網)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