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程式Prisma讓人工智能利用「卷積神經網路」把照片變成「藝術作品」
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開發的人工智能AlphaGo先後擊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 和柯潔,成功挑戰不可能,寫下人工智能的里程碑。世界經濟論壇發表報告指,2020年超過50%的工作可能會被人工智能(AI)取代,當中包括文書、行政、建造及生產,甚至法律相關等工作。無可否認,人工智能擁有高準確度及快速的特性,可幫助處理繁複機械性工作,首當其衝的便是文書工作,之後就是專業人士如:法律、會計以及人力資源,亦隨時會被人工智能取代。面對人工智能的超然能力,有人會認為藝術是人類最後的精神堡壘,因此專心致志的投身於繪畫、音樂、電影以及文學的世界。然而,事實又是如此嗎?
人工智能會寫詩、會繪畫?
普遍認為人工智能難以取代充滿情愫的藝術,BBC曾根據劍橋大學研究員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數據分析了未來365種職業「被淘汰概率」,其中被機器人取代較小的職業需要具備三種技能:社交能力、協商能力和人情練達的藝術;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創意和審美。可是,隨著人工智能迅速的發展,人工智能也能寫詩、作曲和繪畫,會讓人思索究竟還有甚麼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
於2014年5月微軟發佈人工智能機器人第一代「微軟小冰」在微信平台上線,除了社交溝通能力,近年更練成「十秒成詩」的技能,學習了1920年代以來519位詩人的現代詩,經過6,000分鐘訓練,只要上傳一張圖片,小冰就會看圖寫詩,近年更出版《陽光失了玻璃窗》詩集,例如:
也不知道是風
繼會下棋的AlphaGo、會寫詩的微軟小冰之後,人工智能也進軍繪畫這一藝術領域,成為「畫家」。谷歌現階段研發出多項有關繪畫的人工智能軟體,呈現出人工智能與藝術的結合。2006年,谷歌與美國三藩市非牟利組織「灰色空間藝術基金會」合作,共同舉辦一個名為「Deep Dream」的藝術展,展示一系列由神經網絡系統所創造的「藝術作品」。谷歌(Google)人工智能研發人員阿爾卡斯等人對圖像操作程式「Deep Dream」寄予厚望,說道:「我們相信機器智慧能深深影響藝術的創新。」人工智能「Deep Dream」備受關注,亞馬遜軟體工程師歐姆普拉卡希表示第一次看藝術展就是「Deep Dream」展,並且直言:「我來這裡是因為想知道它們怎麼創造藝術,但我的第二反應是,真是美呆了!」。谷歌工程師利用四種工具來創造「藝術品」,「Deep Dream」可以將這一流程運行數千次,以便製作獨特的圖像;Fractal「Deep Dream」運行相同的流程和不同尺寸的版本,創造出不規則的碎片形圖樣;Class Visualization集中精神創作單一圖像,Style Transfer會模仿大師筆觸創作新圖像,例如梵高的《星夜》。
Google發明的人工智能程式——「Deep Dream」所創造的作品
人工智能有局限
過往不斷討論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的觀點。筆者認為創作藝術需要具備三個必要條件,一是技術能力;二是創造力;三是目的性。人工智能無疑能達到前兩項的條件,只要給人工智能足夠的信息和方向,它們便能快速地創造作品。至於創造力方面,人類反而受困於自己的邏輯常識,難以有創造性的突破,但機器人卻沒有這樣的限制。而第三項條件「目的性」,是激發藝術作品的靈感,也是這件作品想向人們傳達的信息。人工智能所創造的藝術品並不屬於機器的本身,背後所傳遞的信息也難以說清,缺乏了藝術品背後的價值觀和意義。也許「藝術」本身就是具有主體性、想像力、不可預測性,繪畫應是表現出我們對彼此的各種感情回應,那是關於人類本質的課題,如:梵高《耳朵綁繃帶的自畫像》、林布蘭《看著荷馬胸像的亞里斯多德》、畢加索的《史坦肖像》都體現了複雜、濃烈、細微的經歷與豐富的藝術理念。
Google發明的人工智能程式——「Deep Dream」所創造的作品
縱然人工智能在大多數領域有強大的能力,但不代表它們是無所不能。人類面對著沒有同理心、沒有情感的機器,應將人工智能當成工具,學會使用它,駕馭它們,與它們勢均力敵地共存。
(來源:藝術香港網)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