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或慣常說的「珠三角」,關係緊密。雖然大陸和香港社會制度不同,關係也從來沒有中斷,港人回鄉探親,內地日用食品輸港,都是雙向交往的常態。
在1957、1962、1972與1979等年份,逾百萬計內地人由廣州、中山等地,再經深圳不同路線偷渡來港,他們一如現時每天限額150人的單程證入境者,都是今天「香港人」的組成部分。1965年3月,因為要徹底解決香港食水緊張問題而開始輸入東江水,香港與「大灣區」更是緊密相連,今天香港近八成淡水都是東江水的供應了。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出席「香港文化藝術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九週年國慶酒會」時致辭
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大勢所趨
1979年,內地實行改革開放,香港工業家發現內地勞工廉價,土地便宜,於是大舉北上,香港與珠三角漸形成「前店後廠」的合作模式,這是香港工貿在1980、1990年代騰飛的重要背景。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深圳、珠海、廣州,重申繼續改革開放,從此珠三角經濟迅速發展。
近年來,香港與「大灣區」越來越融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認為香港將一如過去,在傳統強項,如金融、航運和貿易為「大灣區」提供服務,而「大灣區」亦將有助香港經濟多元發展,特別在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方面。其實香港的藝術品交易、大型文化藝術節等活動,使得香港成為整個亞洲的藝術中心,每年都吸引大批全國各地、尤其是「大灣區」的藝術愛好者前來香港享受藝術盛宴,積極努力融入「大灣區」的文化藝術交流,對香港藝術界的發展勢必大大推動。
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分工
藝術帶動城市繁榮
藉著藝術節成功帶動城市繁榮,促進城市發展,使城市聲譽日隆的例子多的是,遠者如奧地利薩爾斯堡和德國拜羅伊特的音樂節、蘇格蘭愛丁堡和法國亞維儂的藝術節,還有羅馬尼亞的錫比烏,城區雖小但國際劇場藝術節搞得有聲有色。而近者,當然是浙江烏鎮辦的戲劇節了。
香港也有藝術節,康文署每年都有暑期的「國際綜藝合家歡」和深秋時分隔年舉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與「新視野藝術節」,每年2、3月舉辦的「香港藝術節」今年已經是第47屆。但是限於投放的資源有限,這些藝術節不免都偏於謹慎保守,維持預算平衡成為主要考慮,因此,讓人眼前一亮的藝術展與節目近年已經不多了,令人感到可惜。
要舉辦具有影響力的國際藝術節,政府必須有更大承擔,以大手筆作長遠投資,更要聘請藝術總監專責其事。一如有格調的展覽要有策展人,藝術節也得由藝術家來主導,讓它有藝術方向及靈魂。
政府支援香港展文化實力
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一個匯聚中西文化的國際大都會。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工作正逐步落實,港澳地區與廣東省關係將更為密切,文化交流亦會日趨頻繁。政府會在未來五年撥出1億4,000萬港元,支援本地藝團和藝術家在大灣區進行文化交流和參與演出,展示香港文化藝術豐富多彩的軟實力;此舉亦有助於為本地藝術家和藝團提供新的表演平台,以及培育未來的藝術行政人員和節目承辦人。
西九文化區內的M+展亭已於2016年啟用,而戲曲中心、藝術公園、自由空間和M+視覺文化博物館大樓等多項文化藝術設施亦將相繼落成。另外,該區的重點項目——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已經動工,預計會於2022年落成啟用,屆時香港人不用遠赴北京,亦可在香港一睹故宮的稀世珍藏,有助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為配合未來數年陸續推出的新設施,將致力加強節目製作、觀眾拓展、社區參與、人才培育和專業發展等多方面的工作,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文化樞紐的地位。
「大灣區」以外,政府亦十分重視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包括正密鑼緊鼓籌備的2019年在上海舉辦香港文化週。同時政府亦撥款予香港特區政府駐內地和海外的經濟貿易辦事處,以支援香港藝團和藝術家在當地舉辦文化藝術活動、參與正式的外訪活動,以及籌辦和參加在香港境內外舉行的文化交流項目。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出席「香港文化藝術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週年國慶酒會」致辭時提到:「為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向前發展,單靠政府投放資源並不足夠,大家積極參與尤其重要。我期望大家今後再接再勵,並肩攜手,把握國家高速發展的機遇,將香港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向內地、向國際推廣出去。」
(來源:藝術香港網)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37912181/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