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唐代張萱 《明皇合樂圖》、周昉 《內人雙陸圖》到宋代李公麟《麗人行》、錢選 《招涼仕女》,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公佈了即將於10月初開幕的特展“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的展件清單。
此次特展按照主題及年代,選展七十一元件書畫精品,在內容上將分為“群芳競秀”與“女史流芳”兩大單元。前者是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于近現代的書畫精品,具體勾勒歷代女性所扮演的多元角色與風格面向;後者則為女性書畫家的作品,儘管青史曾留名的女性藝術家,與男性相比,數目差距極為懸殊,但其中絕不乏筆墨清麗且風格獨具的佳構。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 (局部)
據臺北故宮公佈的資料介紹,女性在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擁有不容忽視的地位與貢獻。臺北故宮典藏以女性為物件,或者由女性所創作的作品,數量豐富,且藝術價值極高。但不容諱言,中國數千年的古代社會,基本上仍是一種以男性為主導的環境架構。因此,諸如“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女子以弱為美”,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說法,確實對中國的女性影響深遠,也發展成多數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導致極多女性的才藝,終其一生,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這些女性的處境與心聲,只有透過一些優秀藝術品的詮釋,才幸運地博得同情與關注。
此次特展,擬按照主題及年代,選展七十一元件書畫精品,內容分成“群芳競秀”與“女史流芳”兩大單元。前者是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于近現代的書畫精品,具體勾勒歷代女性所扮演的多元角色與風格面向。後者則為女性書畫家的作品,儘管青史曾留名的女性藝術家,與男性相比,數目差距極為懸殊,但其中絕不乏筆墨清麗且風格獨具的佳構。這一單元展出的書畫,適足以反映女性在不同的工作場域中,所曾經展露過的才藝。
(傳)唐 張萱 《明皇合樂圖》冊頁
(傳)唐 張萱 《明皇合樂圖》冊頁(局部)
張萱是唐代尤善仕女的宮廷畫家,在世時就有很大影響,他的仕女畫更是在人物畫史中影響深遠。然而,張萱作品真跡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虢國夫人游春圖》(遼寧省博物館藏)和《搗練圖》(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兩件由宋朝畫院畫家所摹的手卷。
臺北故宮此件《明皇合樂圖》風格與張萱其實不符,可能是張萱曾繪題為《明皇合樂圖》的長卷,後人根據著錄繪成此圖。圖中所繪唐明皇是一位元酷愛音樂的皇帝,執政其間出現了許多音樂家和舞蹈家,畫中的他正仰臥於矮足大繩床上吹簫,另有仕女四人。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
唐代周昉,善畫道釋人物仕女,我們最為熟知的《簪花仕女圖》便出自其筆下。
傳為其所作的《內人雙陸圖》有兩件,一件藏於美國佛利爾美術館,另一件即臺北故宮即將展出的這件,兩件應皆為北宋時期摹本,但臺北此件筆法更為細緻,色彩豔麗。
此圖繪有一雙陸桌,桌內有雙陸棋盤,原本是胡人遊戲,玩法以異木為盤,盤中彼此內外各有六梁,故得名。
畫裡的月牙凳為唐代新興傢俱,專為貴族婦女所坐,此凳是典型式樣,凳的四角及腿足都有精心雕飾,腿足外側是直角線,內部為曲線雕花腿,兩腿間形成一個壺門輪廓,凳面為竹藤類的編織物,外型裝飾追求華麗正與唐代風尚相符。卷尾有劉孝基、陸師道跋。
(傳)唐 周昉 《調嬰圖》卷(局部)
五代十國時南唐宮廷畫家周文矩,亦擅人物仕女,多以宮廷貴族或文士生活為題材。其繪畫風格接近周昉而更為纖麗,宋人稱“用筆深遠,于繁富則尤工”,所作人物線條皆細勁曲折、圓潤流暢,間作顫動之勢,飄逸自若,成一家面目。然目前存世作品多為摹本。
(傳)五代南唐 周文矩 《仕女圖》軸
此幅傳為周文矩之作的畫中,桐蔭仕女憑欄展卷,旁見一貍奴相伴。
圖中並無名款,然觀其衣紋,轉折剛健,與周文矩風格相去甚遠,當屬後世收藏者擅自附名,才有此標題。
五代人 《浣月圖》軸
本幅畫明月倚天,交接瑩璨,曲欄庭院間,蕉葉挺翠,且尚有芙蓉、蜀葵、雛菊等競吐芬芳,秋意撩人;奇石之上,蟠螭瀉水,激蕩池中月影,畫中婦人盛裝,探手如欲撈之。一旁,另有侍女三人,或臨案焚香,或捧物、荷琴。畫中人物衣紋線條剛健細勁,屬“鐵線描”一類,並有佐以金線者,披帛、裙帶且平行如“琴弦描”。
此畫舊傳為五代人製作,但若以風格及服飾、器用形制觀之,似為宋末仿五代作品。
宋 李公麟 《麗人行》卷
此幅與遼寧省博物館藏《宋摹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卷構圖非常近似,而之所以認定為此卷《麗人行》為李公麟的仿古作品,可能是因為李氏擅長人馬題材。實際上,此畫完成的時間,應當在南宋以後。
宋 李公麟 《麗人行》卷(局部)
《麗人行》是根據杜甫所寫樂府古詩《麗人行》而訂名,內容描寫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等一行共九人,在初春時騎馬出遊的情景。畫中女子體態豐腴,額鼻皆留白;馬匹肥壯,從馬轡徐行,優遊閒適。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冊(被擄)
“文姬歸漢”這一畫題來自才女蔡文姬陷胡的坎坷經歷。當年蔡文姬遭入侵的羌胡所擄,被南匈奴左賢王脅迫成親,從此羈留胡地十二年,並育下二子,直至曹操當政,因念及與蔡文姬父親蔡邕舊日的情誼,方遣使攜帶金帛前往胡中,將文姬贖回。回到中原後的蔡文姬,根據自己的坎坷經歷,寫下了催人淚下的《悲憤詩》——這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五言長篇敘事詩。她還將此經歷寫成了更為著名的《胡笳十八拍》,這篇經典的琴曲歌辭,被譽為千古絕唱,亦成為其時流行的創作題材。
援引文姬歸漢的故事入畫,據傳胎息自唐代閻立本,只是畫跡早已不傳。檢視如今存世的《文姬歸漢圖》,多數出自南宋畫家之手,或為元、明畫家仿宋的摹本。臺北故宮所藏的這冊《文姬歸漢圖》並無作者名款,第一拍幅左有王鐸手書簽題,訂為“閻立本畫,虞世南書”,但由書畫風格觀之顯然不確。《石渠寶笈三編》中則根據胡敬《西清劄記》所考將此畫作者該訂為李唐,如今學界尚無定論。但無疑議的是,此冊出自南宋畫院中人之手,只可惜畫幅殘損情形相當嚴重,補筆部分可能出自明人。
宋 朱克柔 《花鳥》冊
朱克柔是南宋高宗時以女紅著名的女性藝術家,其緙織作品極為精工,且構圖精巧。本幅為《鏤繪集錦冊》第八幅,淺褐色底織一山鳥站立於芙蓉枝幹上,正以蓄勢待發的姿勢,緊盯著葉片間的小蟲,生動逼真、生趣盎然。整幅畫面刻織精密,激發多變,用“木梳戧”及“包心戧”織出花瓣與鳥羽等部分的配色,呈現出細膩的暈染效果;枝杈則以墨加筆皴染。
宋 楊氏 《題馬遠倚雲仙杏》
南宋光宗、甯宗兩朝畫院待詔馬遠,山水尤獨樹一幟,其時與另一畫家夏圭齊名,稱為“馬夏”。本幅設色繪紅杏一枝,佈局簡略。上方有楊皇后小楷書題:“迎風呈巧媚,浥露逞紅妍。”書風秀雅,並鈐有“坤卦”“楊姓翰墨”二印。
此畫應作于甯宗嘉泰二年(1202),楊氏被立為皇后之後。畫中的杏花由含苞、盛開至凋落,顏色由紅轉淡,花落時純白,展現出畫家細膩觀察與掌握。
宋高宗後坐像
宋高宗先後立過兩後,元配邢夫人在靖康之難時被俘,高宗即位後遙冊其為皇后;另一位為吳夫人,邢後棺槨由北地迎回後,吳夫人才正式被冊立為後。
這幅坐像中所描繪的應當是續立的吳後。吳後夙喜讀書,翰墨的修養高絕,曾經為高宗代筆,人莫能辨,故深受高宗寵信。畫中的吳後,頭戴九龍花釵冠,面貼珠鈿;身著深青色禕衣,上繡對雉十二行,並用朱色作邊飾,上再綴以龍紋,鮮豔、華美至極。
元 趙孟頫 《吹簫士女圖》軸
元 管道昇 《致中峰和尚》尺牘
趙孟頫與其妻管道昇向來以“趙管風流”聞名於世,管道昇為時人尊稱為“管夫人”,她有才略、聰明過人,有“作墨竹,筆意清絕”的繪畫才能,亦能書,是繼衛鑠“衛夫人”之後的第二位女性書法家。其書牘行楷,風格與趙孟頫相似。
此件乃管道昇寄給中峰明本禪師的一封信劄,她與趙孟頫都曾受教于中峰禪師。信中楷、行、草三體兼備,是“雜體書”的一種。她在信中除了寫下感念恩師的話,也提到點化亡者、普渡家人眾生之事。封題與本幅裱成一頁,鈐有“趙管”朱文印,得以窺見中國古代女性婚嫁冠夫姓的傳統。
元 衛九鼎 《洛神圖》軸
《洛神圖》乃元代畫家衛九鼎孤本,幅上還有倪瓚題:“題衛明鉉洛神圖”。洛神在傳說中名宓妃,為伏羲氏之女,落水溺亡而為洛神,三國魏曹植的《洛神賦》形塑理想的女性之美,傳誦千古。畫家用柔韌流暢的筆法,清淡的墨色,以白描方式畫洛神駕著輕雲,飄淩在水波蕩漾的江面上,衣帶隨風輕舞,如游龍回轉,婉婉升起,優雅飄逸,展現洛神空靈出塵之美。
明 文徵明 《蕉陰仕女圖》軸
文徵明甚少作仕女圖,臺北故宮所藏僅此七十歲的作品一幅。畫中仕女持扇立於庭院一隅,其後立有奇石和叢聚的芭蕉。款署嘉靖己亥(1539)春日,偶閱趙孟頫(1254-1322)芭蕉仕女,而戲臨一過。筆墨構圖簡明,草草數筆,聊以見意,屬文人畫家風味,具復古意趣。畫雖清簡,幅上詩句的內容卻對景致和仕女風情做了細膩的刻畫,兩相應照,別有趣味。
明 唐寅 《陶穀贈詞圖》軸
此幅為唐寅晚年之作,描繪的是陶谷贈詞時的場面。夜幕低垂,一處花樹掩映的院落裡,陳設著兩座典雅的畫屏,旁邊還燃著一根紅燭。陶穀以指拈須,似在構思良句。榻上有茶盞、紙筆。對坐的秦蒻蘭則繡襦羅巾,巧笑嫣然,為陶穀輕輕撥奏著琵琶。左下角一僮子在煮茶。右上自題:“一宿姻緣逆旅中,短詞聊以識泥鴻。當時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臉發紅。唐寅。”
陶谷是北宋初年的大臣,一次出使小國南唐,態度十分傲慢,對南唐的李後主出言不遜。南唐君臣無法容忍他的這種態度,便設下圈套,派一名宮伎秦蒻蘭扮作賣唱女子到陶穀下榻的地方,陶穀見其便贈詞討好。翌日,李後主設宴招待陶穀,那名宮伎就懷抱琵琶出來獻曲,歌詞即是陶穀所贈。陶穀認出此女子就是昨晚那個賣唱的女子,頓時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明 唐寅 《仿唐人仕女》軸
唐寅此件題材則取自唐代名妓李端端向張祐乞詩的故事。畫中的李端端手持一朵白牡丹,亭亭玉立于屏風前方;張祐則坐在榻上,神情相當專注,仿佛正要為沒人構思佳句。張祐有詩贈李端端,詩中“一朵能行白牡丹”之句,對照此圖中的仕女,極為契合。此外,本幅中人物及屏風,落筆俱極工致,惟配景樹石及款書部分,線條較為縱放,與唐寅四十七歲時所作《山路松聲》相當接近,故推測可能是同年或稍早的作品。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圖》卷(局部)
此卷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代宮廷為時空背景,描繪後宮佳麗百態。其中,還包含畫師毛延壽為王昭君寫像的著名故實。通幅構景繁複,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除卻美女群像外,又融入了琴棋書畫、鑒古、蒔花等藝文休閒活動。
明 趙文俶 《畫春蠶食葉》軸
趙文俶乃文徵明玄孫女,貢生文叢簡之女,後嫁給吳中高士趙靈筠為妻。她自幼聰慧,據說她平日居家,偶然看見奇花異草、小蟲怪蝶都會隨手畫下,陸續收集了千種,合成一冊,題名為《寒山草木昆蟲狀》冊。不但寫生功力極深,對捕捉花木草蟲的性情特徵,有獨到之處,亦擅寫松石,兼工仕女。
本幅《春蠶食葉》畫的便是一清新可人的小景,桑葉之上,三隻春蠶正蠕蠕而動,葉片上有啃食的痕跡。整幅雖尺寸不大,但描繪綠葉、紅果及白蠶,筆墨設色見閨秀畫家清雅之風。
(本文相關資料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部分內容參考“展玩”)
附:展件清單
傳唐 張萱 《明皇合樂圖》冊頁
傳唐 周昉 《調嬰圖》卷
傳唐 周昉 《士女吟詩圖》冊頁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
傳五代 周文矩 《仕女圖》軸
五代人 《浣月圖》軸
宋 王詵 《繡櫳曉鏡圖》冊頁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卷
宋 李唐 《文姬歸漢圖》冊頁
宋 朱克柔 《花鳥》冊頁
宋 楊氏 《題馬逺倚雲仙杏》冊頁
宋 劉松年 《桃花仕女》冊頁
宋 李嵩 《聽阮圖》軸
宋 陳居中 《畫王建宮詞圖》軸
宋 錢選 《招涼仕女》冊頁
宋人 《徽宗後、欽宗後》冊頁
宋人 《宋高宗後坐像》軸
宋人 《宮沼納涼圖》軸
元 盛懋 《松梅仕女圖》冊頁
元 趙孟頫 《吹簫士女圖》軸
元 管道升 《致中峰和尚尺牘》冊頁
元 衛九鼎 《洛神圖》軸
元人 《元世祖後、元順宗後》冊頁
元人 《畫招涼仕女》冊頁
元人 《畫梅花仕女》軸
明 文征明 《蕉陰仕女圖》軸
明 唐寅 《陶穀贈詞圖》軸
明 唐寅 《畫班姬團扇》軸
明 唐寅 《仿唐人仕女》軸
明 唐寅 《畫韓熙載夜宴圖》軸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卷
明 仇英 《乞巧圖》卷
明 仇氏杜陵內史 《畫白衣大士像》軸
明 仇氏杜陵內史 《畫唐人詩意》軸
明 鄒賽貞 《書詩》冊頁
明 邢慈靜 《畫大士》軸
明 趙文俶 《畫春蠶食葉》軸
明 文俶 《書治安策》冊頁
明 陳洪綬 《仕女》冊頁
明 陳洪綬 《縹香》冊頁
明 林雪 《山水》卷
明 李因 《雙帆競渡》冊頁
明人 《孝定皇后 、孝安皇后》冊頁
明人 《西池王母》軸
清 周禧 《畫羅漢(甲) 》軸
清 朱耷 《東坡朝雲圖》軸
清 陳書 《山靜日長圖》軸
清 計采 《梅花》冊頁
清 焦秉貞 《蓮舟晚泊》冊頁
清 黃慎 《煉丹圖》軸
清 丁觀鵬 《畫人物》軸
清 於氏 《繡禦制樂壽堂詩意圖》軸
清 冷枚 《耕織圖》冊頁
清 姚文瀚 《歲朝歡慶圖》軸
清 金廷標 《畫曹大家授書圖》軸
清 羅聘 《蘇小小像》軸
清 錢慧安 《瑤仙獻瑞》軸
清人 《油畫像》鏡框
清人 《美人折桂圖》軸
民國 吳淑娟 《花蝶》冊頁
民國 溥靖秋 《畫蝶》成扇
民國 呂鳳子 《仕女》軸
民國 溥心畬 《紈扇仕女》軸
民國 黃君璧 《仕女》軸
民國 張大千 《吉祥天女》軸
民國 林風眠 《紅顏將軍》單片
民國 丁衍庸 《木蘭從軍》軸
民國 傅抱石 《橫箏仕女》軸
民國 吳青霞 周練霞 《合作仕女》單片
民國 吳詠香 《萱花》冊頁
民國 程芥子 《公孫大娘舞劍器》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