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香港訊)按下快門,捕捉香江風情,凝住世態人情,此關鍵一刻往往成為永恆。著名攝影師及導演何藩(Fan Ho)利用鏡頭細訴出舊香港的市井世態、自然面貌和後巷街角。日前,香港畫廊Blue Lotus Gallery為香港呈現何藩生前最後一本攝影集——《念香港人的舊》展覽,打開一扇從影像窺視往昔的獨特窗口。
《開門七件事》 1950-1960 何藩(圖片由Blue Lotus Gallery提供)
著名攝影師及導演何藩於2016年6月19日因肺炎惡化在美國加州聖荷西的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5歲。他生前親自整理過去所攝下的部分作品,然後從中挑選出500張舊底片,並交由Blue Lotus Gallery畫廊創辦人Sarah Greene親自保管代理。最後由Sarah Greene 與何藩家人用了一年時間將遺作整理成何藩的最後一本攝影集《念香港人的舊》,精選153幅作品,收錄成冊,主題全圍繞着何藩對香港的「情」。該次《念香港人的舊》攝影展位於太平山磅巷28號Blue Lotus Gallery所舉行,更在該影冊中精挑細選出40多幅作品初公開亮相。
《陰影》 1954 何藩(圖片由Blue Lotus Gallery提供)
攝影集《念香港人的舊》收錄的影像皆拍攝於上世紀50、60年代的香港街頭,更收錄了少見的彩色照。何藩曾言道:「每一張作品都是一個小窗子,透過它來看出作者眼中所見的人生世界」,因而這些影像不僅是攝影師手中的作品,更是其親眼所見的珍藏記憶。作品呈現出半世紀前維多利亞港上的泛舟船伕,中環街市的熙來攘往,勾勒出老香港大街小巷的生活百態。而面對這些已消逝的香港面貌,何藩將其最後傑作,送給這一代的香港人們,緬懷那些曾經的流金歲月。
《穩》 1950-1960 何藩(圖片由Blue Lotus Gallery提供)
何藩,1931年生於上海,自14歲時獲父親送贈一部Rolleiflex雙鏡頭相機開始,便與攝影結下不解緣。他於1949年移居香港後,開始在香港不同地點拍下當時的社會百態,包括舊中環的大街小巷、街市及小攤檔等。他在1950年代至60年代拍攝出許多令人讚歎的作品,不少至今仍然是老香港舊照的經典之作。在1958年至1965年間,他更曾八度獲美國攝影學會評為「世界攝影十傑」之一。
《媽媽終會回來》 1950-1960 何藩(圖片由Blue Lotus Gallery提供)
《屈地街日記》 1950-1960 何藩(圖片由Blue Lotus Gallery提供)
在全民攝影的年代,數碼相機普及,堅持使用傳統菲林相機的攝影師寥寥可數,而何藩對此則說:「我喜歡菲林,到現在我還是拍菲林。我會用135相機,雖然會很累,但依然有用6×6。我個人喜歡黑白更甚於彩色,但我有個疑問,是否彩色畫家比較優勝,就彩色來說,是否畫家畫出來比攝影創作有更大的發展?因為我看到不少數碼作品,彩色的變化可以說是天馬行空,用電腦處理後的效果可以和事先設計的非常不一樣,甚至可以出乎意料的好。這可能就是彩色攝影不夠繪畫出色的原因。有人說我是香港的Ansel Adams,Ansel Adams很注重視暗房效果,做出帶有戲劇性、莊嚴、充滿力量的黑色,但我發現他在同一景色用彩色來拍,就沒了黑白的震撼力、魅力和味道。我不是說我有他那麼高水準,但我也重視黑白的戲劇效果,亦覺得只有黑白可以做出這種獨特味道。」何藩喜歡黑白,認為黑白給予他一種跟現實人生的距離。現實人生是七彩繽紛,黑白就像抽離現實世界一樣,「更能夠令觀眾、觀者,有一種思維,一種沉思默想的空間和深度,跟我、大家產生共鳴」。
《當年情》 1950-1960 何藩(圖片由Blue Lotus Gallery提供)
《三點九 中環街市》 1950-1960 何藩(圖片由Blue Lotus Gallery提供)
何藩既是攝影師,亦是導演,在數十年間更拍攝了多部電影作品。對他來說,電影和攝影猶如一對雙生兒──兩個媒介都以鏡頭、畫面或影像代替文字、筆觸和音符,表達作者或創作者的所思所感。他直言電影執導經驗讓他學會捕捉戲劇性及充滿詩意的畫面,致使他能精準地按下快門,瞬間拍下人們臉上的喜怒哀樂。他更把電影說故事的技巧套用到攝影上,其攝影作品之所以趣味盎然,正正因為當中的故事性。他的觀眾也許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其鏡頭下細訴的世態人情,卻令大家產生共鳴。
攝影師何藩五六十代年拍攝的街頭照片,皆是以他最愛的Rolleiflex f3.5雙鏡頭相機拍攝
《日暮途遠》 1955 何藩(圖片由Blue Lotus Gallery提供)
如何藩1955年所拍攝的《日暮途遠》,海浪從照片邊緣湧入,不斷拍打岸邊。一名男子獨自騎著三輪車,場面洋溢一片孤寂,而此時夕陽徐徐落下,四周莊嚴肅穆。何藩對這幅作品情有獨鍾,他說:「假如我只憑一張作品留名,我希望是這張。」還有1959年拍攝的《午後閒談》,作品講述兩名年邁婦女在中環街市閒聊的故事。何藩評論此作:「現實生活正如一道滔滔不絕之洪流……(攝影師)在變易無常的現實人生中抽取永恆的影像。」我們從何藩的紀實作品往往見證歷史,記錄歷史。1948年所拍攝的《銅鑼灣初曉》,描繪了香港銅鑼灣擴建堤道前田園詩般的遼闊景象。銅鑼灣過去曾是糖廠和製冰廠的核心工業中心,近十幾年來,儼然成為香港最密集的商業集散地之一,當地的租金價格甚至超過紐約第五大道。在20世紀50年代,在維多利亞公園建設期間,海岸線逐漸從海灣延伸擴展。
《童心》 1950-1960 何藩(圖片由Blue Lotus Gallery提供)
何藩拍攝的影像不禁讓觀眾反思時代的變遷,還有回想香港獨有的獅子山精神,何藩在西九M+訪問時曾說:「住在半山麥當勞道時,還沒有地鐵,於是手執相機,一路沿半山走下去、攝下去。我看見了橫行窄巷,煙霧迷離,草根階層,弱勢社群;看見了他們如何拼搏求存,掙扎奮鬥。」
(來源:藝術香港網)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37912181/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